第157章 秀才师徒 哭诉血债(2 / 2)
容益道:“王都堂,武缘与南宁近在咫尺,”容益以为王阳明不知道武缘在哪里,解释道,“武缘就在南宁北邻,几十里地。”
王阳明点点头。王阳明知道武缘在哪里,搞军事的人,心中都装着地图。
容益道:“王都堂,您说的四句教,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中的贼,要格;山中的贼,求王都堂为我们广西老百姓清剿掉!”容益说着,跪了下来,道,“都老爷,晚生家在宾州,没有功名的时候,就住在乡村,因为那里常年闹贼,我一家大小,晚上从来没有睡踏实过。我家附近乡村,几十年间,已经荒废了,百姓被害的被害,被抢的被抢,剩下的都逃命去了。宾州,说起来是一个州,其实就剩一座孤零零的州城。当地没有守兵,兵是广东来的客兵,客兵背井离乡,客兵队伍留不住人。都老爷,您在书院讲良知,春风化雨,田州和思恩的问题,您能和平解决。当年大舜圣王,‘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晚生想问问,‘有苗格’,能格几天?能安生几天?能安生几个月?像断藤峡强贼,屡招屡叛,往往是安生几个月,祸害几十年。都老爷,恕晚生不敬,依晚生之见,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羊,恶人改不了祸害善良的人。保护善人,诛灭恶人,才是为善去恶的格物。都老爷!晚生得罪了!”五十来岁的容益,激动起来,自己以为言语激烈,得罪了提督大人,便连着磕了三个头。
这些日子,王阳明为田州和思恩事件和解,确实有些自我陶醉,前任十几万大军历时两年束手无策的大难题,自己摇着扇子,口诵四句教言,凭着一个和字诀,不动一刀一枪,七万僮人心服口服,这也只有当年大舜圣王平定苗人叛乱时才做得到。这叫以德服人。敷文书院的名字,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这个名字,既是处置田州和思恩事件的指导原则,又是事件和解的功德碑,还是提督两广军务的指导思想。当然,沾沾自喜对王明阳只是一瞬间的事。良知中没有沾沾自喜。自己还不至于像容益想象的那样,容益可能把自己想成了东郭先生,想成了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这是容益对良知学说的四句教言没有心领神会,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说得明白,如果是非不分,还算什么良知。不过,没有必要为自己辩护。为善去恶,一直在进行。弃恶从善的,一直在招抚。屡教不改的,杀无赦!阳奉阴违诈降的,杀无赦!想到这里,王阳明再次狠狠地抓住太师椅扶手,他下定了决心,不仅下定决心,还要加快进度。
王阳明看向容益,容益已胡子灰白,这是位忠义之士,他虽然误会了自己,并做了谏言,就像朝廷上冒险苦谏一样,不过王阳明不会杖罚他。杖罚他什么?他忠义,他谏言的,正是自己心中所想的,是自己正在不动声色地推进的。更何况,八寨这些强贼,竟然打上门来,打到了南宁府的门前,这是示威,这是试探,这是嚣张,这是猖狂。猖狂到头是灭亡。现在只怕这些强贼不猖狂,他们越猖狂,越肆无忌惮,越好攻其不备。这是屡试不爽的战术。强贼为什么猖狂?因为十几万兵马,被自己打发,让他们各自打道回乡了。过去两年间,十几万兵马驻扎着,这些强贼都依然敢胆大包天地打劫,丧心病狂地攻打州县。现在外省人马都走了,周边的寨堡,因为是广东客兵,逃兵已经过半。这些强贼以为又可以无法无天了。兵法云,骄兵必败。同样道理,骄贼必灭。还怕这些强贼不猖狂,越猖狂他们离死期越近。
王阳明对容益吩咐道:“容掌教,起来吧!为善去恶,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学问是为善去恶,做官是为善去恶,提督军务,也是为善去恶。就像种庄稼一样,好苗扶一扶,杂草一定要根除。张秀才,人死不能复生,为逝者,要报仇;活着,要节哀!本院现在告诉你,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王阳明两手再次抓紧太师椅扶手,“容掌教,张秀才,你们先回去。张秀才,先处理后事,告诉武缘县县侯协助你一起办后事,家人要尽快入土为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