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不能急的改革(1 / 1)
第23章不能急的改革 “不过什么?说!”朱棣听到朱瞻峻给出了办法,却又吞吞吐吐的,顿时不满的又瞪了他一眼。 朱瞻峻脸上摆出无奈的表情,继续说道:“天下读书人自诩清高,太爷爷给了他们优免之后他们更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若是真的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这天下人该说爷爷您糟蹋读书人了。 就算爷爷您乾纲独断,强行推行这政策,底下官员们也还是会阳奉阴违,物伤其类不愿意拔掉读书人的体面的。 所以这法子不是那么好用的,而要解决总藩、户籍的问题也是一样,孙儿这里都有解法,但轻则天下动荡几十年,重则会酿成民变,有江山倾覆之险,望爷爷三思而后行。” 朱棣听着朱瞻峻的话,脸上倒是没有了怒意,但还是伸手指着朱瞻峻说道:“三不三思是爷爷的事,你个猴崽子先把你对这三个问题的解法说出来,让你爹和两位尚书听听伱都有什么馊主意。” “这怎么算馊主意呢?”朱瞻峻小声抱怨了一句,但还是向朱棣和朱高炽,以及两位尚书解说起自己的想法来。 听着朱瞻峻的解说,两位尚书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三人边说边讨论,很快便把朱瞻峻的解法都搞清楚了。 朱瞻峻拿出来的办法,其实都是穿越前看来的各种后世改革的方案,有张居正改革和雍正改革的内容,也有一些后世讨论明朝灭亡时讨论的观点和方案。 这当中最绕不开的还是一个钱字。 “无论是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还是一条鞭法,这些政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钱,为了让朝廷国库充盈,岁用充足。”朱瞻峻解说完了自己用于改革的种种法子,这才对朱棣最后总结道:“所以请爷爷恕罪,孙儿真不建议您马上去动这些,而是应该先改革钞法解决钱的问题,让朝廷府库充足之后再去革新其他问题。” “皇上,二皇孙所言极是,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还请皇上慎重。”一旁的蹇义听完了朱瞻峻的话,也赶忙开口劝柬朱棣:“二皇孙所说的改革方法,确实每一条都是经世治国的良方,但要推行下去,都需要朝廷上下一心,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推行下去,而且推行起来也费时日久,糜费甚重,需准备万全之后方可尝试推行。 眼下朝廷才刚经历过北征,国库空虚,并没有推行这些政策的能力,还请陛下三思,不要急于推行这些政策,以免天下动荡。” 吏部尚书还大费唇舌的劝说朱棣,到了户部尚书这边就直接两个字“没钱”了。 朱棣是个喜欢花钱的皇帝,同时他又不管怎么赚钱,国库里都能跑耗子了,他还一肚子的想法要花钱。 如果不是朱高炽这个太子善于治国,又有夏原吉这个精于算计的户部尚书管着国库,永乐年的大明朝真没钱折腾那些大项目。 所以夏原吉的开口,在朱棣心中造成的影响是比蹇义和朱瞻峻都大的。 “太子,你来说说该怎么办,你之前不是一直在监国吗?你来说说,如果你是朕,你打算怎么办?”朱棣将目光投向了朱高炽,此时心情已经平复下来的他想听听太子怎么说。 朱高炽刚才一直没怎么说话,而是一直在听朱瞻峻和两位尚书的讨论,自己则在心里盘算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以及评估朱瞻峻的法子是否合适,又该如何才能推行下去。 现在朱棣发问,朱高炽在略作思考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之后开口说道:“启禀父皇,如果是儿臣的话,儿臣也会按照瞻埈的建议,先改革财税,让国库充盈之后,再考虑其他,因为无论是要做到刚才瞻埈建议当中的哪一条都是需要钱的。 若是朝廷如今江河日下赋税不足,那确实可以快刀斩乱麻、重病下猛药的去推行这些改革,因为到那个时候国家已经是病入膏肓,正指着这些改革来改善国家财政,为朝廷延续国祚。 但如今我大明岁入颇丰、财税充足,自永乐元年以来,朝廷每年能够收到的税粮均在三千万石左右,军户屯田所得也有两千余万石,另外户部每年还能收上来绢纱税两千万匹,朝廷用度是不缺的。 所以儿臣不建议父皇您大动干戈就是因为这些,瞻埈所提出来的问题,是以百年计算会让我大明江河日下的问题,却并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咱们大可以慢慢来,一点一点的去改动它。 朝廷才刚经历完北伐,正是应该与民修养生息,让户部空了的粮仓重新填满的时候,实在是不宜也不能大动干戈。” 朱高炽的话顿时让一旁的蹇义和夏原吉松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暗自庆幸太子是朱高炽。 作为臣子他们倒不是有什么欺君罔上的想法,又或者觉得文人应该控制皇帝云云,而是单纯的作为治理国家的朝廷中枢,他们清楚的知道老百姓经不起剧烈的折腾。 政策的每一次变动,或许在朝堂上讨论的出发点和做出的决策都是好的,可当这一切都落实到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的时候,哪怕只是朝堂的一片雪花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场雪崩,一粒沙尘都是一座大山。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听起来好像只是朝廷下一道政令,然后再把它推行下去的事情。 可实际上这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更是文人士族与皇权之间的争斗,对于地方上的老百姓来说,一个不好他们是要受到更多的压榨和盘剥的。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二皇孙殿下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好建议,可要是一股脑的都落实下去,不说底下的官员和小吏能不能把这些政策都落实到实处,光是士绅的反扑就足以让天下动荡,甚至有违陛下的初衷,臣冒死以谏,恳请陛下三思!”蹇义说着,干脆的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摘下头上戴着的官帽,向朱棣恳求着。 这在大明所代表的意思是以官职作为代价来向皇帝谏言,如果皇帝拒绝的话,官员会直接而辞官的,更有甚者会直接死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