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 / 1)
全文阅读:北平深秋的时候,紫禁城护城河边的风已经让人感觉很冷了,河面上的落叶三三两两地漂浮着,河对面城墙上的萧瑟气息,无情地压抑着路人的匆匆脚步。诺大的皇城显露着它曾经辉煌的影子,城墙边的蒿草却掩饰不住那些斑驳的破败,仿佛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没有人关心河对面曾经冠绝天下的紫禁城,甚至行人路过时也不曾抬眼观望一下,只有在护河边驻足的一些外国人或者衣着体面的贵人们才会偶尔发出几声夸张的惊叹。 一条石凳,一张报纸,一个身影,街边的小贩们早已习惯了护河边早晨的这幅剪影。说是有钱人家的风流公子吧,看一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衣着就不大像,说是学生倒有点可能,可那一副沉重的身影,又感觉更像是大学的教授先生,只是年龄太轻了点。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小贩们每天都可以在这个时候,看见这个年轻人在同一张石凳上坐上个把小时,然后在晨曦之中拖着踯躅的身影离去。小贩们见怪不怪的,这年头时局不稳的很,谁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的光景,这北平城里悲天怜世的学生多了去。想当年,闹五四运动的时候,那场面小贩们依然记忆犹新。北平城里固然多了有学问的学生和教授们,但更多的却是为了生计奔波的小市民。虽说局势越来越紧张,紫禁城边上倒和以前没什么两样,该做的买卖照样做着,偶尔气势汹汹的警察们照样嚷嚷着要抓地下党,只有市面上越来越高的物价才让人忧心。 太阳渐渐地高了,大街上的人也慢慢熙熙攘攘起来。 这一片街区不是很大,住在这里的大多是小市民或者租住的学生,小贩们的生意也因此不错,可惜赚不了几个钱。虽说街边的房子不怎么样,严格地说这里并不算是贫民区,所以街区还比较干净。为了响应建立城市生活模范生活区的号召,北平市政府在双十节前还组织了一次清洁城市运动。搞清洁卫生的活动当然是造福市民的好事情,市政府专门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学生和一些政府机关的职员参加。清洁卫生活动组织得还不错,看结果就知道了,没成想结束的时候就出事了。 原本参加清洁卫生活动的学生们,不知怎么地就把这场市政府的官方活动变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抗日集会,抗日救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据说当时参加活动的市府秘书长脸色都变了。局势如何,市民们大致也是清楚的,国家大事,当官的说那是南京国民政府和北平市政府的事情,可有热闹当然是不能放过的,这年头热闹就是娱乐了。一张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桌子将权当作是演讲台了,站在上面演讲的学生看起来还比较嫩,但演讲的内容市民们还是比较认同的,好多围观的人都纷纷鼓掌起来。可惜原本不管闲事的警察们忽然抡起了手里的警棍,大肆地驱赶集会的学生和围观市民,好多人因此被打得头破血流,几个逃得慢了的学生和教师还被抓走了 “戎瑞,怎么又迟到了。”棉袍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刘教授,有些生气地看着教室门口的戎瑞。“你说说,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戎瑞呀,你还是班主席呢,怎么这么不自律呢?” “对不起,先生,学生实在是无法安心学习。”手里拿着书的戎瑞恭恭敬敬地朝刘教授鞠了个躬。 “明年就要毕业了,不要整天跟别人搞什么集会,要不是学校保你,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呢。戎瑞呀,你应该把心思好好放在学业上,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了你父母的期望呀。” “父母?……”戎瑞苦笑着摇摇头,径自向自己的座位走去。“国已破,家已亡,我辈连集会呼吁的权力也没有,在这看似清静的清华园,读书的心情又从何谈起?!” 戎瑞的品学兼优是大家公认的,和同学们相处得也很好,大家都很喜欢这个从东北来的学生。因为抗日集会的事情,戎瑞也被警察局抓去关了好多天,一同被抓去的清华学生就有七八位,要不是校方出面具保,出不出得来都难说。东北沦丧之后,日寇的铁蹄近在咫尺,华北局势随即不稳,北平的大学生们大多难以安心学业,再加上同学或老师被抓去平白无故关了好长时间,任谁都心情难平。 “就是!”教室里的几个学生附和地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唉!你们是高等学府的学生,不是街头的走卒,好好学习也是报国嘛。校方有规定的,莫谈国事,啊,我们继续上课吧。”刘教授抬了抬手,他不想多事。 “先生错矣,怎么能莫谈国事呢?当此国难当头之时,我辈若是置之不顾,如何当得起多年的苦学,如何去谈报效国家。戎同学迟到虽是不对,但忧国之心却不能说是不自律之行为,先生之言,学生不敢苟同!” “对!说得好!” “……,忧国无罪!……” “……,国破家亡,坐在教室里读书又有何用!……” …… “同学们,各位同学!听老朽说一句!”看着开始嚷嚷起来的学生们,刘教授有些挂不住。“同学们对国事关心,其心可佳,老朽是知道的,想必政府也是知道的。大家应该安心学习,政府不是已经在和日本人谈判嘛。再说了,老朽的课程是历史课,不是政治课,……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先生又错矣!历史,哼哼,当今之中国还有什么历史可谈,那已是耻辱之历史!”刚才替戎瑞说话的同学又站了起来。 抖抖索索的刘教授不劝说还好,这一说就立刻遭到了学生们的反对,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对于刚才有关耻辱历史的观点,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显然是赞成的居多,有几位说的激动还当场争执起来。年近七十的刘教授原本就性格懦弱,虽然是公认的老好人,但却治不住学生们的激烈反应,顿时急得不知所措起来。 戎瑞是第一批被释放出来的学生之一,在几所大学的校方和知名教授们及时出面联名具保下,北平警察局还算是克制,并没有对他们这些儒弱的学生们怎么样。但后来被放出来的学生们就没那么好过了,明显被教训过,好些学生还被吓得不轻。戎瑞不知道当时的事情是怎么开始发生的,市政府要求学生们参加清洁卫生无可厚非,除了一些娇贵的公子小姐们以外,大多没有什么意见。集会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发起的,当时几个北大和清华的进步学生和活跃学生一串联,这事情就成了。关于临时集会的事情,几个认识的北大学生一说,戎瑞就同意了,他是班主席,人家自然是找他了。刚开始的时候,几个高校带队的校方负责人吓了一跳,要知道政府早就下了莫谈国事和禁止抗日集会的禁令,连忙想阻止,但哪能架得住学生们的激情。警察局的大队人马是中途才来的,只是在校方的人以及一些政府方面的人离去之后才露出了狰狞面目。戎瑞和同班的几个同学被警察们冲散了,他的运气不怎么好,被堵在死胡同里,一同被抓的还有北大的几个同学,其中还有一位张教授。戎瑞不知道这位教授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平时和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们走得很近。为了保护他,戎瑞和另外几个北大的学生挨了不少警察的棍子。 戎瑞在清华大学念书已经三年多了,虽说家里并不非常富裕,但好歹也供得起他上大学的。父亲说这年头十乡八里难得出个大学生,要是不去,实在对不起戎瑞多年的苦读,这要在前清,算得上是个状元了,光宗耀祖事情呀。 戎瑞原本是不姓戎的,他的本姓是姓杨的。杨家在他辽宁的家乡一带也算个大族,可惜自打日本人来了,杨家就再也没有以前的风光了,因为杨家根本就不买东洋人的帐。父亲大概是感觉在老家呆不下去了,打算举家搬迁到北平来,这件事情早就来信说过了。家里的地和两个柴米店铺也卖了,虽说是贱卖的,但足以维持一家人在大城市生活的。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多前一个同宗的族人十万火急来信说杨家出事了,说是杨家因为暗地资助义勇军被日本人发现了,好多来不及逃脱的族人都死在日本人的手下,他父母和妹妹也被杀害了,叫他无论如何不要回家。戎瑞乍闻噩耗,当时就昏过去了,他这才知道父亲年前的来信是怎么回事,才知道父亲为什么急着想要把母亲和妹妹转到北平来。 大病一场之后,杨瑞就把自己的名字改叫戎瑞了,他这是立志要从戎复仇。可惜征兵的少校军官沉凝了一会儿却意外地没有收他。兵没有当成,家仇国恨的戎瑞带着郁闷和失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也变得沉默寡言了,他没有把家里的事情告诉同学,但从此深深的仇恨便在心底里积聚起来 戎瑞当兵不成,并没有消磨他从戎的意志,每天起早,他都会跑到北平城外兵营旁边的小山上看里面士兵们的操练。负责训练的就是拒绝了戎瑞参军的那位国军少校,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他并没有赶走旁观的戎瑞。整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戎瑞一天也没有落下,只要太阳一上山,他的身影就一定会出现在小山上,弄得三个营的新兵和教官们都熟悉了这个清华的大学生。 国军的少校叫华健明,是驻守北平外围的29军教导队的,渐渐的,戎瑞和他熟悉了起来。华少校虽然拒绝了戎瑞,但并不妨碍他对戎瑞的欣赏,所以他经常会为戎瑞不厌其烦地解说军事知识。令他惊奇的是,戎瑞简直是个怪胎,一说就懂,还能举一反三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还好,黄埔出身的华健明少校对于戎瑞的问题还能耐心地一一解说,但到了三个月后,华少校就有些吃不消了。对于戎瑞的好学精神,深感不可思议的华健明少校只好以多年的从军经验倾囊相授作为补偿。 戎瑞心里一直对华健明少校拒绝他当兵的事情,耿耿于怀,虽然嘴上不说,但华健明少校是看得出来的。 “小戎,知道为什么不让你当兵吗?” “为什么?!”华健明少校把这个问题主动说出来,戎瑞倒有些意外。 “知道我们这些地方军放在华北前线是干什么用的吗?”华健明少校没有直接回答。“作用只有一个,当炮灰。” “炮灰?!”戎瑞一愣。 “对,我们是一只炮灰军队。29军和中央的关系,谁心里都清楚,放在华北前线,既可以牵制日本人,又可以借刀杀人,南京的那位帐算得精啊。这些事情,我们29军的高层也是心知肚明的,只是骑虎难下罢了。” 戎瑞听了点点头,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