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摊丁入亩就是剜部分人的肉啊!(1 / 1)
第79章摊丁入亩就是剜部分人的肉啊! 被骂成是佞臣的沈立谦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是直接问道:“摊丁入亩一旦实行,既可以取消压在百姓头上的沉重人丁税,又可以让没有田和少田的百姓减轻负担,这是多好的国策。 而某些人却因为自己势力又或者家中田产无数,所以一听要从自己的腰包当中掏出更多的钱财上缴赋税就急了。 我想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奸臣吧。” 沈立谦这么一说之后,顿时让刚才还在跳起脚来大骂的官员们一个个气得的脸色胀红,但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沈立谦说的是对的。 他们家里边占着房躺着地,而且通过各种手段兼并了不少的土地。 又通过家里边自己当官,和家族当中培育出来的举人、秀才、进士,早已将这些土地都通通变成了不用交税的土地。 只需要每年花点粮食雇用一些佃农帮自家干活,就能躺着一辈子,粮食一倒卖,就是大笔大笔的收入。 用这些收入又可以循环往复的兼并土地,这是多美的事。 这也是他们当官的时候最大的收获。 即使官员们的俸禄并不高,但是凭借着家里边的田产养活着自己,日子照样过得滋润。 只要自己还能当官,只要自己在仕途上面有影响力,就可以把自家家族子弟不断地培养出来进入官场,然后如此循环往复,家族便能延续百年,甚至千年。 科举制度产生以来,所有官员都是通过这个方法,为后辈儿孙铺路的道路,这是家常便饭的事。 而现在如果朝廷真的实行摊丁入亩,那那些没有田地的佃农们,不需要交那么多赋税,怎么可能会任由自己鱼肉? 他们不用交那么沉重的赋税,怎么又愿意低头给自己干活?又怎么能逆来顺受?自己怎么去奴役他们? 想到这里顿觉不行。 沈立谦说完了这番话之后,扫了众人一眼,虽然他职位不高,区区的松江府同知,但是看到了太多士大夫们利用特权兼并土地,从此把百姓们捆绑的事例。 即便没有将他们当作奴隶来使用,但实质上的性质是一样的。 一旦摊丁入亩实行之后,这批百姓将会得到巨大的解放,头上没有了沉重的人丁税,没有了沉重的差役、徭役,这些百姓。就相当于解放了。 但是这却彻彻底底地触及了许多人的利益。 朱标还没有直接说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呢,这要是说了,这帮人更得跳脚大骂。 但正如刚才朱标他们所想的那样,即便摊丁入亩改革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但是首先承受了太子殿下给出的提高俸禄的好处,现在马上反悔就显得,好处就收,坏处就推,那太不像话。 第二个,朱元璋作为皇帝,这个时候可是用一双刀子一样的眼睛在四处地梭巡,他没有说话,但不代表这些政策,没有经过父子二人的商量,这父子二人早就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现在还没有吵起来,老朱没有多说话,一旦吵起来,他手上的刀子挥下来,那大家都得玩完。 所以有的人即便想要反抗,可一想到反抗的后果又冷静了下来。 沈立谦在把不少反驳的官员给驳斥完了之后,抱着笏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陛下英明、殿下英明,摊丁入亩,一旦实行最为高兴的便是底层被沉重差役、徭役捆绑的老百姓们。 而那些占着房躺着地,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们,多缴纳的赋税完全能够超过从穷苦老百姓身上盘剥下来的那点赋税。 吕大人所言会减少朝廷的赋税,而在下官看来则是完全相反。 摊丁入亩收的是有钱人的赋税,他们身上才更有可刮的有水,反倒是穷苦百姓,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者不少,但是朝廷的赋税依旧没有多少增加,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夏元吉也是扑通抱着笏板跪倒在地:“微臣附议。” 内阁的十几名官员都是从底层挑选出来,本身品格能耐都经过了筛选,一听如此良好的国策当即是站了出来,抱着笏板跪倒在夏元吉、沈立谦他们身后。 “微臣附议!” 接着凌汉也上前去抱着笏板倒没有跪下,而是躬身行礼:“微臣礼部右侍郎凌汉附议。” 然后就见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纷纷站出来附议。 这些个尚书们一个个的确会为了各自部门争权夺利,但是应该说,到了他们这种程度的官员,对贪污腐败多少是没有兴趣的。 他们更想做的是名垂千古,留下个好名声,这对他们来说才是终极目标。 有六部的老大们站出来一起同意,左右侍郎以及各部主事们、六科给事中纷纷是站出来同意。 吕本的人看到如实情况之后,有点颓丧。 朱标一看如此情况之后,大手一挥,“好,摊丁入亩,爱卿们既已同意,那便择一地试行,效果良好,便推行天下。 接下来第三项改革便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而这个话一说出来之后,顿时是引发了巨大的地震。 唐宋之时盛行的科举,也给了读书人一定的特权,但是免的都是本人的田赋、徭役或者丁役。 但是到了明朝时候,开国之初为笼络天下读书人,又因为北方长期在胡人手上,为聚拢天下民心的需要,明朝推出了更加优待读书人的政策。 除了读书人本人免除赋税和徭役之外,还可以连带着免除部分亲属的徭役、丁役和田赋。 这个免除的人数就要看你当官之后的品级。 一般来说最高的就是一品二品的,具体免多少人,首先是看你做的贡献,一般是一到五个亲属左右。 这个数字看上去好像不大,但是天下官员的数量一旦大了,亲属可就会多了。 有不少的地主们之所以愿意培养家里边的读书人,就是可以免除亲属的赋税。 如此一来,一旦地主的儿子们考上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就可以优免一到两个亲属的田赋,丁役、差役等…… 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