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议2(1 / 1)
众人经过王珪的提醒以后马上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既然李治提出了扩建广州的想法那便干脆答应他。 但是朝廷现在肯定是没钱,如果李治有办法那就让他自己去解决。 李世民听到众人居然连这么无耻的办法都想得出来顿时冒出了满脸黑线。 偏偏眼下国库里还没什么钱,使得他想要硬气地替自己儿子解围都张不开嘴。 到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捏着鼻子认可了众人的意见。 接下来就是讨论成立官营工坊赚钱的问题。 这一下大家顿时来了精神。 众人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操作的办法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 李治提出的国营工坊并不是要对某些行业进行垄断经营。 而是将大唐现有的一些官营工坊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给朝廷设立在不同地区的一些工坊增加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 这样便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 比如将各地的官营盐池整合以后就能清楚地了解每年的总产量和总销量。 然后根据当前的市场售价来分配来年的产量。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国营工坊目前使用的技术都是李愔带人研究出来的。 所以这些工坊的生产效率和价格优势就很明显。 这样一来那些民间资本要么逐渐被淘汰要么就从李治这里购买专利或是独自研发。 总之李治就是要逼迫更多人参与到技术创新这条道路上来。 这其实也是他想到的一条权宜之计,目的是培养更多的数理化人才。 李治的手下现在满打满算都不到三千人在学习他传授的那些知识。 这点人别说快速地推进工业化,就是拿着现成的图纸和材料让他们动手制造都要用去很长时间。 李治就是要用大唐的国企来打醒一些人。 让他们全都认识到自己教授的知识同样非常有用。 这样一来他今后招生的时候也能容易一些。 众人谈完了工坊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是要讨论建立银行的事情。 要说这个领域他们完全不懂倒是有些夸张。 毕竟现在私下里的借贷和典当业务都多少和银行有些关联。 但是再往深里研究他们就有些吃力了。 到最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把握独自完成这件事。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众人又一次同时想到了李治。 李世民听到众人给出的意见以后震惊的呆滞了很长时间。 过了半天以后他才皱着眉头说道:“各位,你们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于无耻了?” 众人听了李世民的话以后全都尴尬地笑了笑。 他们也是没有办法。 李治提出的建议太过高端,他们全都弄不明白。 偏偏这个项目看上去又很赚钱,因此他们又不想放弃。 所以本着谁出主意谁干活的原则,这件事只能落在李治的头上。 到了此时李世民也已经没了脾气。 他只能无奈地开启了最后一个议题,那就是广州城的贪腐案。 当众人听说整个广州城的大小官吏全都有腐败问题以后也是震惊的一塌糊涂。 特别是听到党仁弘居然贪污百万之巨的时候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时代别说百万巨款就是拥有万贯家财的人都是不多。 这党仁弘调到广州任职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谁能想到他居然能贪这么多。 房玄龄第一个开口道:“陛下,广州集体腐败主要责任定然是在党仁弘身上。” 魏征接口道:“如此恶劣之事需当严惩以警示他人。” 李世民犹豫着开口道:“党仁弘乃是开国功臣,之前的官声也一直很好,想来这次应是受人诱惑吧。” 李世民终究还是舍不得处死党仁弘。 他想要将这次腐败案的主要责任推卸给别人。 魏征道:“陛下,党仁弘身为一方主官面对腐败不思举报却与人同流合污更应罪加一等。” 李世民叹道:“话虽如此但他毕竟是跟随朕多年的老臣啊!” 戴胄道:“党仁弘所犯之罪已然死不足惜,陛下万不可过于感情用事。” 李世民仔细看向在场的众人。 发现几乎人人头上都有了白发。 就连最年轻的房玄龄和侯君集都不例外。 于是他的心里更加于心不忍。 只听他开口道:“如今我朝刚刚安定,你等却已日渐老去,朕实在是不忍对任何人痛下杀手啊!” 众人听了李世民的话以后无不心生感动。 场面一时间变得有些沉闷了起来。 少顷之后魏征开口道:“陛下心意臣等已然知晓,然则国有国法,既然有人触碰便应依法从事。” 其他人也纷纷开口劝说李世民应该依法办事,不应掺杂个人感情。 但李世民的心里却依然割舍不下。 于是他对众人开口道:“此事容朕再思虑一番,你等暂且退下吧。” 众人相视一眼,全都露出了一抹苦笑。 皇帝如此重情重义对他们几人来说自是好事。 然而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却必须依法严惩。 否则对其他官员将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不过此时众人却也并未多说而是纷纷拱手告退。 远在广州城的李治此刻还不知道,他的一封奏折又给自己增添了许多麻烦。 他此时正在绘制着广州城的扩建图。 其中有一处景色非常优美的沿江之地被李治看中准备给李渊建造一座豪华的行宫。 开荒时砍伐下来的木材已经储存了很多。 这些木材加上砖瓦水泥能够大大加快建设的进度。 李治花了不少钱请了上千名工匠来进行建造。 他希望能够在冬天到来之前能够建造完成,那样就能够将李渊接过来过冬。 海船的建造已经进行了大半年,到现在却刚刚才有两艘铺好了龙骨。 进度虽然有些慢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李治预订的十艘太大了,即使是国营的船厂也只有两家勉强能够建造。 一来是因为建造大船的船坞本来就少。 二来则是因为建造的难度实在是太大。 能有这样的成绩还是提前整合了众多优秀船工,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 李治已经将一些经过烘干的船板送了过去。 这样多少也能对建造进度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