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佛心通明,不假外物(1 / 1)
“这渡劫之人,便是近来名传三界的新晋紫薇大帝,沈炼。” 观音徐徐说道。 目光注视着唐玄奘的表情,本以为对方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大为震惊。 但是很可惜,她没能在唐玄装眼中看出任何惊讶。 甚至连神念都没有半分波动。 “哦。” 唐玄奘轻轻颔首,表示明白,声音恬淡如昔。 “难道佛尊就不感觉惊讶吗?” 观音很是不解。 “有何心惊之处?” 唐玄奘反问。 “北极紫微大帝,四御之首,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天庭册封这样一位人物,理应慎重无比,哪怕由三清商议钦定都不为过。” “可据我所知,这沈炼在天庭并无背景,似是被玉帝随意册封。” “最主要还是他的修为,竟然今日适才度劫。” “其中重重因果,佛尊就不感觉奇怪?” 观音抛出连串疑点。 然而听到此话,唐玄装却露出了祥和的微笑,“菩萨怎知玉帝是随意册封?虽然其修为低弱,但或许在他处有远超常人之优,孰非不可?” “这……” 听到唐玄奘回答,观音微微一愣。 沉吟片刻后,心绪终于平静了下来。 “佛尊说的不错,这沈炼确实有远超常人之处,虽然其修道境界低微,却偏将八九玄功修至圆满,肉身堪称无敌。” “而且,据说他还会佛门从未外传的顶尖神通,法天象地。” “佛祖为此曾亲自推演,却无从得知他自何处学来,佛尊可有见解?” 观音再次询问。 唐玄奘摇了摇头,淡声道,“连佛祖都推算不出,我又怎会得知?” “不过这位沈施主能够修行法天象地,想必与我佛门有缘。” “座下明白了。” 观音俯身答谢,心中则充斥着无奈。 从进门开始,她便各种试探,言语交锋,可都被唐玄奘以佛理化解。 诸多俗事推离己身,纤尘不染。 仿若超然物外,给人浓浓的疏离感。 想到此来缘由,观音不禁有些犹豫,不知还要不要说出来。 “菩萨可还有事?” 这时唐玄奘又开口询问。 观音心中一动,沉吟片刻后,终于咬牙道,“确有一事。” “沈炼在芒砀山建立了道场,名为青云宗,此番他于皇城度劫,便是宣扬宗门名讳。” “经此事后,凡俗拜山者定然络绎不绝,而大唐乃是我佛于东土最为重要之根基。” “凡俗选修道门,必然于我佛相行甚远,还望佛尊出手断绝。” 观音目光灼灼的看着唐玄奘。 从对方迎接自己的态度,她已经有所判断,这件事对方可能不会帮忙。 然而事已至此,总要尝试一番才能甘心。 便见唐玄奘目露沉思,似在考虑观音的请求。 片刻后,他摇了摇头,叹息道,“哎……此事,恕贫僧无能为力。” “为何?难道佛尊连我佛经义都不顾了吗,还是说,普度众生只限于口头宣扬?” 观音语气略显严厉的几分。 而唐玄奘却是平静如昔,淡声道,“非也,普度众生言指天下,贫僧时刻未忘。” “然三界凡俗犹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又岂在东土一域?” “何况道门修行宗旨,虽开篇与我佛相悖,但修到极致,实乃殊途同归。” “既然都是令凡俗脱离苦海,得大自在,贫僧又为何阻止?” …… “你……” 观音语气一滞,眼中罕见的现出一丝恼怒之色。 但最终还是被她强行压制,摇头起身道,“罢了,佛尊宏愿如此,座下也不能强求,打扰了。” 观音单手施了一礼,转身开启院门,向外行去。 唐玄奘凝望其背影片刻,重新低头诵经。 远远地,那细微声音传入耳际,“如是我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 “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观音身形一震,在原地僵持片刻,最终没有回头。 脚步踏出,身形瞬间转变成虚影,直冲天际。 “吱——” “砰!” 院门传出一阵让人牙酸的摩擦音,随后砰然关闭。 禅室内。 唐玄奘掐动佛珠的动作一顿,忽然停了下来。 他抬起头,目光似乎穿越无尽阻隔,投向虚空。 不由自主的,又想起来曾经亲眼见证的一幕。 那时他还没有成佛,领着或仙或妖,心思各异的三名徒弟西行。 将要抵达大雷音寺之前,途经狮驼岭。 见三名大妖结成异性兄弟,占山为王。 更是成立妖国,以人为食。 老大狮精能一口吞下十万凡俗,以此享乐。 城中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的毛发结成毡片,皮肉烂作泥丘,尸山血海腥臭难闻。 那一番惨烈场景,比之地狱也不遑多让。 然而最为讽刺的是,这狮驼岭距西方灵山才不过万里之遥。 对于仙佛来说,就相当于山脚无疑。 唐玄奘观此一幕,心中悲愤不已,不明白佛祖如来为何会放任这样的人间惨剧在眼角滋生。 起初他还不懂,而接下来的发展却更让其失望。 猴哥拼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三妖擒住,正欲打杀,这时却受到了菩萨阻挠。 原来吃人无数的三位大妖,狮子精是文殊菩萨坐骑,白象精则是普贤菩萨坐骑。 最后排行老三的大鹏精来头更大,乃是佛母孔雀明王的亲弟弟。 三妖如此行径,正是佛门有意放纵,美其名曰为西游增添圆满劫数。 只为这区区劫数圆满,就枉顾千万凡俗性命,这还是佛门奉行的经义吗? 所谓众生平等又从何而来? 因为三妖有雄厚背景,就与其他妖怪区分相论? 从这一刻起,唐玄奘便彻底失望了。 哪怕最终行至灵山,由佛祖亲自册封旃檀功德佛,也没有继续在灵山停留。 而是重新返回大唐,在这闹市小庙中清修至今。 数千年时间,从未再踏入净土一步。 “宗教,宗教……” “终归还是先有宗,其后才是教……” “极乐净土确是人间圣地,居住其中无忧无怖,得享极乐……” “可如此便真的再看不见人间疾苦吗?” “又至教义何在?” “灵山之内仙佛满地,说到底,还是更在乎自身因果,何其可悲?” 唐玄奘轻声低语。 从回忆中挣脱出来,他又重新低头,默默掐动珠串,低声诵经。 或许,他已是这混乱三界内,少数真正苦修佛门教义之辈。 逼仄的禅室内,没有任何宝物精光。 一切都与凡俗无异。 正所谓佛心通明,不假外物,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