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现代女性的审美观(1 / 1)
一、审美观的含义和特征 (一)审美观的内涵 审美观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总的评价和看法,即人们对审美中有关美、审美、美的创造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的审美行为的内化与提升,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审美观在审美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反映。正确的审美观是指导个体科学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个体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审美感受。否则,人的审美活动就会陷入盲目、低级趣味,甚至严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审美观的特点 审美观作为存在于社会群体精神文化中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历史条件,人的审美观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个体性的特点。 1.时代性 美产生于社会实践之中。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观。它是一定时期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如就人体美而言,汉代时,崇尚细腰,北魏时以“瘦骨清相”为美,到了唐代则以丰腴为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时,下一代就会有自己的、新的美。” 2.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地理环境、语言、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其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大不一样,审美观也差别很大。一个民族所推崇的,有时恰是另一个民族所禁忌的。在西方,裸体艺术(如维纳斯雕像)的审美价值有很高的地位,而在东方民族中不一定被欣赏。又如,人们对服饰美的评价,就明显地带有民族的特性:藏族人喜欢黄色的衣服,男子袒露右肩;维吾尔族喜欢戴花边小帽;蒙古族喜欢穿大袍和长靴;朝鲜族妇女喜欢穿白色长裙;非洲妇女喜欢围花布;欧洲白人喜欢穿西装,等等。在日常生活、建筑风格、艺术表现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由于其经济、政治地位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地位的差别,形成了审美观的阶级差别。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俄国上流社会,美人的标准是四肢纤细,面色苍白,耳朵小;而在普通农民那里,美人的标准是四肢强壮,面色红润。由于审美观的不同,所以“上流社会的女人走入乡间,会给人不愉快的印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贾宝玉眼里是一个美人,但对于贾府的仆人焦大来说,他不会欣赏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而是看重能操持繁重家务并具有健壮体魄的女性。剥削阶级常以豪华奢侈为美,劳动人民则以勤俭节约为美,也突出地表现了审美评价的阶级性。 4.个体性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影响和制约,还受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以及个人气质、性格、能力、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审美的个体性差异。比如,同是欣赏菊花,陶渊明和李清照的感受却是两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写远离尘世的安然乐趣,而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是表达心中的苦闷与忧伤。生活中,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所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例如,同是一个李白,写同一个长江之行,心境好时,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表达自己欢快的心情;但在他心境不好时,却写出了“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诗句,表现出忧愁的心情。两种心境,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反映了个体审美趣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显示出审美观中鲜明的个性色彩。 审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个体性差异,这正反映出了人们审美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审美中,我们既应重视差异,又要看到美的普遍的客观标准。尤其是个体,应不断加强审美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避免把庸俗当作高雅,将病态视为优美,把落后看成时尚,切忌以个人的好恶去偏袒低级的、落后的、怪异的和不健康的趣味。树立科学健康的审美观,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女性形体审美的演变 虽然有的美术评论家说中国近代之前没有人体艺术,但是通过史料、考古发现、文艺作品等手段综合研究,学者刘慧英提出,中国女性形体审美的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一)女娲补天与中国史前“维纳斯” 女娲是中国史前时代流传下来的最重要、最古老的女性神话人物,女娲和她的伙伴们的神话业绩,反映着整个史前时代两性关系的变迁和女性形象。 女娲形象如何呢?汉代的画像石刻“伏羲和女娲”以及有关神话中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显然是一种图腾。能略显其貌的是近年来出土和发现的一些史前雕塑和壁画,如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出土的红陶女裸像,体态丰盈,曲线优美,但过分夸张的丰乳肥臀说明其完全是生殖崇拜的产物。牛梁河保存的基本完好的人头像,脸部丰满,呈深红色,圆长耳,低鼻梁,眼睛用圆形玉片镶嵌而成,显得炯炯有神,头顶塑有圆箍形的女性装饰,已有了生活的气息。人物多且生动的则推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的原始生殖崇拜大型岩画,丰乳肥臀者有之,高帽尖领、狭面长颈、大眼高鼻、宽胸、细腰、肥臀、两腿修长者有之,面部形象秀美、浅露笑意者有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史前女性形体以丰乳肥臀、健壮、高大为美。 (二)健壮、自然——文明社会初期的女性形体 中国奴隶社会的不成熟和以农为本的黄色文明的初步形成使文明社会初期的女性进一步清新、大胆,自然地显露了女人之为女人的美好所在,形体上的突出特征为健壮和自然。 纵览《诗经》,既有诸如“窈窕淑女”、“其静”、“其姝”这些笼统的、整体的描写,又有“清扬婉兮”、“舒窈纤兮”等画龙点睛般的局部特写,还有“硕人其硕”、“硕大且卷”这样对形体的整体刻画,甚至有“其身如玉”、“肤如凝脂”等裸体艺术的反映。参阅其他相关资料,同样可以发现那时对女性形体的偏好是高大、健壮、白皙、清新、自然、洒脱。同时,不同阶层的女性形体审美趣味差异已见端倪。以据说是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硕人》为例:“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生动之处,洛神之蓝本也”的美人图,绝非《呆营》、《十亩之田》等篇中从事劳作的女奴可比。 (三)春秋重素朴之美,战国重修饰之美 春秋时期,儒家认为礼比色重,理想女性的标准是道德才干方面的“善”、“真”与仪容上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所谓“德、言、容、功”之“容”即仪容美,当然仪容美主要指和婉柔顺,也即顺从、驯服、听话。同时也主张素朴之美,反对过度修饰,就像孔子向学生子夏注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以像素绢上织有漂亮的花纹时所一语道破的:“绘事后素”,描绘修饰必须在素朴之质具备以后才能进行,也即先有素朴之美,才能修饰得更漂亮。所谓“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这与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相一致,享乐的欲求还只是少数上层人的专利,社会还保有素朴淳厚之风,礼的节制也易实行,于是素朴的意识便贯穿于男女两性的审美观念之中。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女性的特殊职业也应运而生,“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歌舞声色取悦于人为业”,这种职业要求女子修饰仪容以揽客。“长袖善舞”、“明眸善睐”,素朴的修饰美转化为重姿色的修饰美。屈原笔下《九歌》中的湘水之神与山鬼是那么婀娜多姿、美目含情;《招魂》中的宫廷女性,“美人即醉,朱颜赧赤,更显露娇憨之态,目光迷离,含情睇视”,足令人飞魂荡魄;宋玉一篇《登徒子好色赋》更为千古树立起一美女标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腰若束素,齿如含贝”,可见当时已重脂粉搽面、描眉束腰。到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国中多饿人”,修饰已到了伤害身体、压倒自然之美的地步。 (四)汉、唐重修饰、才情、仪容之美 汉至唐,是民族大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等大发展,封建社会不断上升并渐臻全盛的时期。自皇族、贵族阶层起,以奢靡、豪华的生活为最高情趣,男女两性交往的环境相对宽松,交往中重才情甚至能坦诚相向,这给女性和对女性形体的欣赏无疑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人生轨迹多姿多彩的女性。 汉代《洛神赋》中的洛神可作为贵族美人的代表,“奇服旷世,骨相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珀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仙风道骨、光彩耀人自不赘言;《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为小吏之妻也能“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陌上桑》中的罗敷则是劳动人民的写照,居然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袄……”,修饰之美令人忘情变痴。同时,上行下效的修饰之风盛行,就像汉末童谣中所讲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布匹。”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娱情山水、遁形声色,推崇唯美主义标准,对女性的审视表现为美色至上,客观上迫使女性以修饰为事。 唐代更是装饰极盛的时代,但高雅的文士则赏识天然的美姿丽质,如白居易赞善歌的樊素和善舞的小蛮二妓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自此以后,樱桃小口、杨柳细腰便成了中国女性美的又一范式。盛唐气象在女性形体方面打下的重要印记是丰硕之美,丰满、雍容在当时最美:贵妃杨玉环是资质丰艳、体态丰满的典型美人,李白赞之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闭月之貌可见一斑。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女性,也多体态丰满,珠翠满头,雍容华贵。 最可贵的是,重情的焦仲卿、竹林七贤、唐之高雅文人等,能够用同情和比较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女性,其时女性也将才华、美貌、风度发挥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五)宋至清——阴柔病态之美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点,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是一种委靡、哀怨、缠绵之气盛行,在女性美的观念上,往往笼罩着病态、瘦削的气韵情态。健康自然顿失为阴柔;开阔的胸怀代之以哀婉幽怨的柔肠;两性的情感交融变成了落拓不羁士人的倚红偎翠;女性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盈之美,让位于屏弱纤细的清癯之美。这种社会风气和审美情趣甚至使身材高大、仪容典雅的丰盈之美成为遭讥讽的短处,如苏轼题赠一高个歌伎:“舞袖翩翩,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婉转,撼半天雨寒”,羞得那位歌伎满脸绯红,悻悻而去。概括起来,宋代女性美的标准是天生丽质和神韵,也就是说杨柳细腰、亭亭玉立的美人慵懒困倦是美的极致。这种审美情趣也深深地烙在女性的意识当中,像女词人吴淑姬的一首《祝英台近·春恨》,便把当时女性美的全部内涵——病、瘦、羞,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种病态美延至明清更是变本加厉,女性不仅要长得弱不禁风,做出病愁之态,而且要用毁坏身体的办法,令男性生怜出爱,从而满足男人的优越感和享受欲,最摧残女性的首推缠足。病态美还表现为对女性肉感、肉欲的满足上。女性的容颜、妆饰已不能令男性满足,他们还要追逐肉感、肉欲,我们可从相当多的明清小说、拟话本之作中看到露骨、放肆的描写,如《金瓶梅》等。及至节烈的大力表彰,则已经是变相地牺牲女人的肉体了。 (六)当代女性觉醒解放、形体趋于健康发展的历程 20世纪是女性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不断追求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首先表现在对形体压迫的反抗上,即反缠足、反束胸、反对封建的节烈观、反对“三妻四妾”,等等,审美观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1)五四新文化风潮鼓荡,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女性,齐耳短发、白上衣、黑长裙、白袜黑鞋,出水芙蓉般的清新形象,成为不绝于世的回响。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投身于革命洪流,跻身于文艺、科技、政治、经济诸领域的杰出女性,成为该时代的亮点,荡气回肠的壮美和才华横溢的柔美成为该时代的标志。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半边天”成为当时女性蓬勃发展、意气风发美的生动写照。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女性审美的压抑期、迷失期。由于追求片面的“男女平等”,即抹杀性别差异(包括生理和社会的差异),追求绝对的一样,提倡“铁姑娘”和“不爱红装爱武装”等,讽刺地称女性一些行为为小资情调,追求男性化,从而导致女性美的普遍缺失。 (5)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带来人性的解放,文化热和审美热的风行推动着审美的回归。生活中的人们,着装进一步大胆,形体也朝健康、健美的方向发展。艺术方面,健美操、韵律操、服装表演、裸体艺术、人体行为艺术等,也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女性人体审美的春天开始到来。当然,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追求美的环境日趋宽松的同时,人体审美商业色彩或物化倾向也值得警惕,如当前“为伊消得人憔悴”,大有越瘦越美和只要身体漂亮就等于美的倾向。 三、现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 (一)现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女性审美标准的嬗变 对女性美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渐深化的,特别是由于特定历史阶段中产生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气,常常使得这一时代下的文人一方面承继了前几代人积淀下来的传统的女性审美观,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衍生出符合历史阶段的新的美学观念。而这种美的观念的更迭嬗变,如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影响、交融的层面上去分析,便会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西风东渐的近现代中国,那些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大批作家,在对中国女性人体的艺术描写中,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审美观(尽管有的是不自觉的),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近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审美观念(尽管有的是不自觉的)。于是,在这样一种创作心态下,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往往从整体到局部都与传统女性人体审美观发生了背逆,女性审美标准产生了嬗变,其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以柔弱为美的女性审美标准,以刻画女子丰满健美为艺术准则。这一点通过上述例证便可很好地说明:这些女性很少有“肩若削成”、“金莲碎步”、“腰如弱柳”的;正相反,她们大都胸部丰满、大腿丰腴、臂部圆大,而这些恰恰是西方美女的肉体特征。 第二,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对女性腿部的忽视,将腿的描写作为女性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四”以来的不少作家对女性的描写都突出了腿部的描写和刻画;如“两条柔嫩的腿肚”(郁达夫《秋河》);“映着太阳光的白腿”(茅盾《创造》),“短短的黑绸衬裙下露出一双圆圆的小腿”,“薄丝袜里透出那细白的肉”(丁玲《梦珂》),“桃色的短裤遮不住腿的整部”(张资平《苔莉》),特别是巴金对女性腿的描写(见巴金《光明集》),活生生地刻画出现代中国女性肉体上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美腿,而这显然是借鉴了西方文学中对女性腿部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描写手法。 第三,将性意识与肉体审美结合起来。性意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玩弄和凌辱,“性”意识应该是双方的,这从西方文学作品的性描写中便可看出。而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凡涉及性行为描写时,大都是以男性的生理需要和性欲满足为前提,男子可以变换各种方式,满足各种需求,甚至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待女子,而作为女方,则只是处于一种被玩弄的地位。她们在男性集团权力限定下始终处于自然—文化等级制的下层,在男人们控制着文化符号、垄断着文化定义的文化模式中,即使作品中描写了女性的快感,也常常是为了满足男性的视觉、听觉、触觉而设置的。然而,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作家在描写女性人体时大都无视传统,反而瞩目于异邦,他(她)们笔下的女子,在其肉体的层面上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她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胴体是争取做人的权利的一件武器,同时也是一块使自己不陷入被玩弄、被凌辱境地的盾牌。这些在张资平、蒋光慈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二)“超女”引发的审美观思考 从表面上看,“超级女声”以及李宇春等,都是娱乐事件。然而,“超级女声”席卷半个中国、李宇春赢得百万民众的支持等事实表明,这不仅仅是一个娱乐事件。无论是李宇春,还是周笔畅、黄雅莉,时代以及娱乐固然塑造了她们,同时,她们也创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创造了新的审美趋向,在一定意义上,她们重塑了女性,并且获得了女性群体的普遍认同和男性群体的部分认同。一句话,“玉米”们代表着中国女性第一次从女性角度出发认识女性。而“超级女声”的竞争平台和投票机制,则为中国的这批新女性们,第一次提供了集体发言和表决的机会。这一次,她们选择了李宇春,抛弃了由男性定义的传统女性美。尽管在这之前,类似李宇春的女性不时出现,但都被传统审美观遮蔽、掩盖掉了。 数千年来,男性对于女性美的界定,无论是德容颜工,还是丰乳肥臀,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女性按照男性的模子在塑造自己,学习厨艺,学习健美和整容,学习发嗲和温柔,学习生孩子和做一个贤妻良母,辛辛苦苦,苦中作乐,得不偿失,最终失掉了自我,成为男人眼中的女人。而从男性视角出发,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着男性和他们认为的女性。超出了这个界限,他们则不解,则愤懑,则大声疾呼世道沦丧,甚至振臂高呼“保卫某某”。这里的某某,就是“超级女声”中极少数符合他们审美观的女性形象的代表。那些抱持着男性传统审美观的男人们终于坐不住了! 而让他们恐慌的,是以李宇春为代表的新女性。李宇春以及紧随其后的周笔畅、黄雅莉,超越了由传统男性定义的女性审美观。她们自然而不做作,骄傲而不臣服,她们充满活力并且张扬自己的与众不同。在传统男性审美观看来,她们不仅没有女性的身材美和脸蛋美,而且没有女性的所谓“女人味”——这是因为,她们无视男性的眼光和评判标准,不按照男性的要求做出某个姿态以示刻意收敛和谄媚。对于她们,气急败坏的男人们只能冠之以带有污蔑意味的所谓“中性人”称呼,似乎将她们逐出“女性”的行列,世界就清静了。 然而,他们忘了,在李宇春、周笔畅的背后,站着广大的中国女性,每周百万的短信投票以及其他言语和行动支持,预示着男性审美的统治时代已经结束——从此,女人的美,女人说了算。 (三)现代女性对中性美的青睐 现代女性对中性美的青睐并不足为奇,这是进入21世纪后整个全球性的审美趋向。21世纪以简约为美,这种趋向渗透在建筑、美术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女性美上,即为中性美。传统淑女的头发一定是长的,服饰精致,全身用很多配饰去装点,显得很繁复。而像“超级女生”中大受欢迎的李宇春的中性美——直短发、简洁的衬衫、长裤、平底鞋,清爽、干练,正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 中国女性对中性装扮的欣赏,也并非起始于今日。京剧、越剧、粤剧中的小生,往往由女性扮演,成功者可令千万女性为其痴狂,如以扮演贾宝玉著称的越剧女小生徐玉兰。女性尤其是少女对男性有一种抗拒心理,当女性反串男性时,可以依照女性心理去掉男性共有的一些缺点,如庸俗气等,凸显男性帅气、洒脱等优点。两性心理差异也是导致女性青睐中性美的原因之一。 这种审美倾向被称为“女权主义审美”是有一定道理的,中性美一定程度上是纯粹女性心理审美的体现。但是这种审美倾向一般集中在青少年时期,人到中年后,传统的审美观又会重占主导地位,因为女性毕竟是女性,过了心理反抗期后,一切又会重归传统。 (四)现代女性审美观的三大巨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明确、大胆。与过去相比,很多女性审美的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女性美化自己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某高校的一位大四女生说,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但她觉得此话已过时,现在的女孩都是在“为己悦者容”,没人会只为喜欢自己的人去打扮,而是喜欢谁才漂亮给谁看。美丽而独立的现代女性认为,女人更应该“为悦己而容”,“我每天精心装饰自己,这与男人无关。因为一个清新的容妆会给自己带来好心情,让我充满自信地去做事情。我不相信每个到美容院和健身房的女人都是恋爱中的,她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感受”。对此,社会学家指出,以往女性美化自己的目的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之上的,如今在男女地位和关系中,中国女性已经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变迎合为征服,有的甚至做到了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了生活形式和精神层面的双重独立。 其次,女性从掩饰女性特征转变到以“性感”为美。据某服饰设计师介绍,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女性所崇尚的美是朴实、精干、男性化,那时的女性齐刷刷地剪短发、穿宽大的衣服,羞于向人们展示女性特征。然而近年来,人们的审美开始向女性原有的柔美、性感回归。都市中的女性勇敢地亮出了自己漂亮的双腿,吊带衫和长卷发也屡见不鲜。不少女性为了更有“女人味”,还不惜重金隆乳、垫臀。一家女性网站的调查显示,41%的中国女性希望自己拥有的首要魅力就是性感,其次是美丽的容貌,然后是亲切感。有一位模特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一个男人对女人说她很性感,会被当作流氓;而现在的女性听到这样的话却会很高兴,那绝对是一种最好的恭维。 再次,女性改描眉画眼为注重气质。经营美容院多年的徐女士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容还是一个很狭义的概念,那时很多女性都把化妆等同于美容,大街上常常能看到一些因为爱美把自己搞成“熊猫眼”或“血盆大口”的女孩。但近年来,中国女性对脂粉的兴趣越来越淡,而是把气力下在了提升气质上。不少女性开始跳芭蕾、练形体、学钢琴、读名著,按照时尚杂志的介绍去购物、搭配服饰。即使是化妆,也都遵从“为气质服务”的原则。徐女士说:“再漂亮的女人都会老,但是气质好的女人却是越老越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