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攻城(1 / 2)
这半个多月来。
宁云青和郭华兰从最初的提心吊胆,到今日已经是有些出离愤怒了。
自从燕城军北出雁北关之后。
每天下午五点之前都有军报汇报。
北上的燕城军,一直驻扎在一个名叫‘断魂谷’的山口,已经半个月了。
真如儿媳所说。
儿子只不过是随军去边关走一圈。
统帅全军的是宣威将军白禄。
宁辰是刺虎营的都尉。
秦王府所有精锐骑兵全都被他们带着北上。
没有了骑兵也就意味着丧失机动性。
无法出城应敌。
只能非常被动的防守。
没有了精锐也就是意味着防守雁南关的都是普通士卒。
面对如狼似虎的魏军精锐又能抵御得了多久?
今天一早。
十五万精锐魏军兵临城下。
站在城头上,见关外魏军一个方块一个方块的军阵,真是一眼看不到尽头。
当组成军阵完毕,在关外齐声高呼‘大魏威武’,那气势真就是气壮山河。
虽然秦王府发布总动员令,又募集了八万多军士,但至少一大半一看就是从没上过战场的百姓。
见到不少新入伍的士卒眼中流露出明显的惧意。
跟着亲家温寅来到雁南关。
在来雁南关的路上。
沿途十几万身穿墨绿色军大衣的灾民,除了运送军粮之外,他们还用扁担挑、推车推,将大大小小投石车需要的石块,冒雪从几十里外的采石场运来。
自发组织为雁南关运送物资器械的这些灾民中,最小的恐怕还不到六岁。
这些小孩随在父母身后。
用稚嫩的双手去推那巨大的推车。
看着真是心酸。
万一魏军攻破雁南关。
帮助守城的这些灾民恐怕会遭到大规模的屠戮!
听温柔说。
中午一点左右。
关外的十五万魏军就要大举攻城了。
宣威将军白禄和都尉宁辰带着燕城军驻守断魂谷,半个月天天下午五点准点送来的军报都是简简单单三字‘无敌情’。
对了!
昨天下午没有军报送来。
恐怕北上的精锐觉得天天就送‘无敌情’不好意思,改成两天一送算了。
既然如此。
为何不回援雁南关啊?
哪怕分出一半的精锐也好啊!
而黄腾再也无法保持镇定。
除了被十几万灾民感动之余。
更震撼的是这个世界的武力超乎想象!
关内有好几处临时开辟的演练场。
教官传授新入伍士卒各类搏杀技巧,以及指导初级武者如何掌控气劲。
没事天天就蹲在演练场旁观。
真是大开眼界。
初级武者练习射箭。
一箭就能将百米开外,三十厘米厚的实木木靶射穿。
而教官演示如何以气劲幻出气盾。
再让十位初级武者以弓箭齐射。
气盾竟然将弓箭全都挡下!
实在没忍住,拉着这位面相憨厚的教官询问了半天。
这才晓得。
如此厉害的教官一心想着入选秦王府八百黑甲亲卫,但以他的实力远远没有资格!
又看了新入伍士卒的速度敏捷等等基础训练。
完全超出华夏正常人类的极限。
还询问了一下戎龁的情况。。
教官告知。
戎龁人非常彪悍。
一个普通的戎龁人就能对付一个大魏初级武者。
要是撞见一个带甲的精锐戎龁铁骑,教官只能扭头就跑,能活命算是万幸。
黄腾无比汗颜。
原本想着让上百江南黄家子弟携带精良的单兵装备,来到秦王府组建特种分队。
面对还使用冷兵器的古代军队。
岂不是碾压?
向恩师宁辰提出这个建议。
被一口否决。
当时心里还有点不悦。
现在才明白。
恩师宁辰实乃大仁大义。
不想见到江南黄家子弟上了大魏的沙场白白送命!
正午一过。
雁南关主楼城头响起鼓声。
随着鼓声一响。
关内各处的金锣敲击。
两万守城步卒迅速各就其位。
募集的八万余新军在带队校尉率领下,去往预定的集结区域集合,随时准备上到城墙支援。
运送军粮器械的十几万灾民全都愣住了,抬头看向巍峨雄壮的城池,明白大魏军队很快就要攻城。
而后。
所有灾民变得更卖力。
除了密集的鼓声、金锣声响彻关内关外,几乎没有一个人说话。
毕竟攻城的可是大魏十五万精锐。
守城的主力却是两万普通步卒。
虽然还有八万多后备军,但组建仓促,战斗力非常有限。
到底能不能守住。
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没底。
一时间。
被战争阴云笼罩下的雁南关显得十分压抑。
当备战的鼓声停歇。
黄腾也终于上到主楼城头。
宁云青见黄腾来了,忍不住抱怨:“老黄,你年岁已高就不要到处乱逛了,万一出了什么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黄腾连忙点头。
知道宁云青很是焦虑。
半个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