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1 / 2)
众臣目光一起投向姬发。
姬发面红耳赤,呆呆看着父王,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动真格了,古代君无戏言,一语九鼎,姬发嘴唇哆嗦,却不敢反驳,低头不语。
军师姜子牙出来说:“主公萌生退意,实出乎子牙预料。按道理来说,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既然主公决心已定,微臣也不敢在劝。只是姬发年轻,恐妄听他人之言,肆行征伐,得有忠臣辅助,方能成就大业。”
姜子牙一席话实际上已经肯定了姬昌的想法,众人在想反对也没有用了。
苏垸点点头,这个姜尚倒也明白晓畅,知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干脆推波助澜,表面是支持姬昌的想法,实际上是想要争权夺利,先发制人。
可惜姜尚你太急功近利,适得其反。
果然,西伯候姬昌很不高兴,自己去意已定是事实,不容反悔。但人都是要脸的,尤其是像姬昌这样集权力于一身的候王,更讲究处尊居显,德厚流光。退位前接受众臣苦苦挽留,几次三番,方显得自己劳苦功高,德高望重。
现在姜子牙提前支持他退位,断了群臣反对的念头,弄巧成拙,姬昌气的咬牙,却不能发足。
另外,姬昌何等聪明,一眼看穿姜子牙的企图,苏垸都没有发话,你就先着急了,看来我是瞧走眼了。
姬昌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也与姜子牙有一定关系。
当初在渭水遇到姜子牙,见他仙风道骨,老当益壮,以为终于碰到奇人,心里高兴,说过这样的话:“孤现在是万事俱备,唯缺良谋,今见到子牙,如雨中得伞,雪中送碳。依子牙之才,得之可得天下。孤能不欣喜若狂,冁然而笑。”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姜子牙并非传说中的胸怀大才,料事如神。自己话说的太满,大话说出去了,没有后悔药可吃,收不回来了。姬发年轻,与苏妲己关系很好,对姜子牙不感冒,没有拘谨,才会量才而用。
姬昌这才痛下决心,防微杜渐,萌生退意。
姜子牙马上就觉察到了,巧言令色,可见他的聪明才智一多半用在自己身上了。
姬昌生气归生气,既然姜子牙已经提出来了,姬发需要人辅助,本来依照他的脾气想把姜子牙一撸到底,可想起苏垸的话,姜子牙还是有一定能力,对自己也衷心不二。
当众宣布说:“刚才军师说的没错,姬发还年轻,缺少历练,本王就封苏妲己为左丞相,姜子牙为右丞相,太颠、闳夭、散宜生为谋士,南宫适,辛甲,崇黑虎,苏全忠,张良为大将军,殷郊,赵丙、陈季贞为骠骑将军,荀棣,姜文焕为车骑将军,各位文臣武将都有各自位置,不一一列举。希望你们共同辅助吾儿姬发,成就千秋大业。”
姬昌聪明,面面俱到,没有厚此薄彼,群臣皆服,没有谁有不同意见。
说完,姬昌摘下王冠叫儿子过来。
姬发诚惶诚恐,一步步走上王座,双腿还在哆嗦。几乎一夜之间,他变成候王,大权在握,可是他明白,这个代表绝对权力的王冠不是那么好戴的,父王是赶鸭子上架,事先没有与他商量,先斩后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