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宋军二次北伐(十一)(1 / 2)
萧德妃望着萧干和耶律大石问:“你们两位怎么不发表意见?”
萧干已猜透了萧德妃的用意,他微微一笑说:“臣无异议,赞成太后的英明决策。”
耶律大石也赞成求和,他也明白萧德妃的用意,求和只是缓兵之计。他一直在考虑,如果析津府不保,退出析津府之后,将向何处落脚?以现有兵力要想抗衡金军和宋军两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不大,必须早做打算。
关于退出析津府之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与萧干私下里曾沟通过,两人的观点有分歧。耶律大石认为应该向西去,西部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萧干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区域,那里有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对此,萧德妃自己其实也有打算,她也知道坚守析津府不会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撤出析津府后,她想别无去处,只有去夹山投奔天祚帝。毕竟皇位已经传给了天祚帝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天祚帝应该不会怨恨自己的。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家人。
当天,萧德妃派遣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
萧容和韩昉从白沟河入境,先到达白沟驿站。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蔡攸建议说:“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示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于是,童贯让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他叮嘱刘延庆道:“要多找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要求全军高度重视,要对将士们讲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不久,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阵营整齐,士兵们精神抖擞。萧容满脸惊讶,他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他心里很明白,大宋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不过,由此来看,大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了萧容与韩昉。萧容和韩昉说明来意,将萧德妃的奏表递交给童贯。
萧德妃给大宋纳款称臣表原文如下:“盖闻溟海纳污,繄众流而毕会,太阳舒照,岂爝火以犹飞,方今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饮泣陈辞。复念妾先世乘唐晋之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暨逢圣运,已受齐盟,义笃一家,誓传百禩。孰谓天下改卜,国步多艰,先王遇板荡之余,励兴复之志,始历推戴,奄致沦殂,爰属惸嫠,俾续禴祀。常欲引干戈以自卫,与社稷以偕亡,伏念生灵,重罹涂炭,与其陷执迷之咎,曷若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归命,敷文德以柔远,奋武列以训时,必将拯救黎元,混一区宇,仰奉严命,敢稽归款之诚,庶保余生,犹荷永绥之惠。今差永昌宫使萧容、干文阁直学士韩昉,诣阙奉表陈奏以闻。臣妾萧氏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言。”
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便递给身旁的蔡攸。蔡攸看后,发表看法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这样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纳款就等于纳土。燕京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许多契丹、奚、渤海等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好事。留下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并不是一件坏事,希望大宋能考虑两全其美之策,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童贯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