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酸枣(两章合一章)(1 / 2)
(前一章有修改,齐军的进军路线已经重新规划,请参考更改后的第八十八章)
九月,是酸枣成熟的季节。
郑国延邑之所以又名酸枣,正是由于境内成片成片的“棘”。棘的果实,就是酸枣。
这些低矮的小灌木的绿叶间,橙红色的酸枣一簇一簇沿着枝条成串状分布。
要打个比方比较困难,只能说...就像是原核DNA的转录翻译同时进行模型上的那些核糖体。
总之,齐军行进在酸枣城郊的道路上,道路两侧,是一片橙红与碧绿的海洋。
齐侯没有禁止士卒们摘郑国老乡的枣子吃。齐国人的包袱中,鼓鼓囊囊的,全是熟透了的酸枣。
甲士们一手扶着车轼,顺便提着包裹,另一只手则在包裹与嘴巴间来回穿梭。
喀哧一口,脆生生的,酸涩之中带着点甜,眼睛都眯成一条细缝。
徒卒们一手扛着长兵,在木杆上挑着行囊,也能边走边吃,大军所过之处,路上全是吐出来的枣核。
御夫将枣子安置在身旁的木板上,也能抽空摸出一两个丢进嘴里。
只有干戈手是最不幸的。一只手握着盾,一只手扛着短戈,想要吃枣,只能看伍伴的心情了。心情好,能喂他们吃几个,心情不好,那就只能干看着,任凭口水在嘴里打转。
诸儿把分给自己的酸枣统统孝敬给了居于车左的君父齐侯。
这枣子实在是太酸,为啥人人都吃得那么起劲,真是难以理解...
胙城至酸枣,不过一天的路程。
前往探查情况的斥候轻车来报,郑军没有在酸枣布置机动兵力,只有当地的邑师在防守城池,其数不过千人。
傍晚时分,齐军的中军前部便包围了酸枣。
齐侯禄甫有令。
“命连大夫平父率一旅之众,攻酸枣东门;”
“命鲍大夫嗣子叔牙率一旅之众,攻酸枣南门;”
“命范大夫视率一旅之众,攻酸枣西门;”
“命雍大夫廪率一旅之众,攻酸枣北门。”
四人领命,齐声应答:“唯!”
“且慢,”诸儿制止道,“君父,岂不闻网开一面,可以破城?”
“若大军四面攻城,郑人困守酸枣,无路可退,必死守城邑。我虽取城,伤、亡恐不在少矣。”
“若以三旅攻彼东、南、北三门,则一旦逼攻甚急,郑人见不能守,将弃城而走矣。”
“出酸枣西门,则必投城棣而去。可使彭生叔父率选锋精锐,轻装简行,唯多携弓矢,往伏于路边棘丛之中,彼溃败而来,则可以击之矣。”
“善。”禄甫点了点头。
自己这个太子明明学的也是一样的太公《韬》、《略》,实际行事却与自己所想不同,不知是不是自己年轻时没有把太公的兵法吃透,输了晚辈一头。
齐侯禄甫又转向待命的士卒,鼓舞道:
“二三子其勉哉,先登者,寡人当赏之以美锦十匹!”
十匹,看着不多,其实却是一笔巨款。
齐侯所说的美锦,并非一般品质上乘的织锦,而是齐侯御用的“锯枝兰鼓”之锦。
这玩意一匹是能卖出一万钱的天价的。
这一张口,就是十万钱,够一户寻常人家全家的吃穿用度十年多了。
“唯!”
士卒们振奋精神,齐声答道。
齐侯满意地笑着点了点头,又道:“二三子,先用夕食,皆需饱食,然后攻城。”
“唯!”
今日条件优越,齐军将士居然能有下饭菜吃。
酸枣加盐,咬一口,能和下三大口粟饭。
落日的余晖中,吃饱喝足的齐军士卒集结待命。老当益壮的齐侯禄甫披挂着沉重的甲胄,敲响中军齐侯之鼓。
咚咚的沉闷声响,代表着前进的命令。
城东门外,诸儿在一旁将帅车的指挥台高高支起,蹭蹭地攀了上去。
齐军没有携带什么复杂的攻城器械,周围的条件也并不允许就地取材。那满地的小灌木,实在是没法拿来当木材使。
唯一的依仗,就是便于携带的登城梯。
遥望城头,郑人早已做好了迎击的准备,一个个在城墙的掩护下探出头来。
鼓声轰鸣之中,齐军士卒列阵前进,干戈在前,矛戟在后,若有弓手,则在队列一侧。
踏着鼓点,齐人缓慢地接近酸枣城外的壕沟。
今年天旱,壕沟中没什么积水,只有嶙峋的木桩,阻碍敌军的前进。
距离壕沟大约十步,城上的郑人在司马的指令之下,进行了一轮齐射。
虽是齐射,但毕竟只有三百人左右在防守东门,其中又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员配备的弓弩,箭矢零零落落地朝齐军的队列扎了过来。
挡在前方的干戈手向斜上方举起木盾,掩护身后的伍伴。
郑人的射击并未造成什么大的损害,大多数的箭矢要不干脆就没有命中,要不就是被盾牌抵挡住,歪歪斜斜地插在上面。只有三个倒霉的齐人,被从盾墙的缝隙处钻进来的箭矢射中。
犀甲的韧劲吸收了绝大部分的伤害,被射中的齐人无人阵亡,只是或多或少受点轻伤而已。要透过甲胄成功将敌人射杀,强弓、挛力、铜镞,还必须足够近,这四者缺一不可。
见伍伴中箭,前方的干戈手们微调了举盾的方向,尽量保持密集。伤员不再跟随队列前进,而是捂着箭伤自己撤下来。只要救治得当,没有感染,就没什么大碍。
大概七八秒钟的功夫,城上的弓手又引弓齐射一轮,但还是一无所获。
稍晚时刻,弩手也上好了弦,又是一轮齐射。
齐军阵中有人倒下,鲜血汩汩地冒了出来,将附近的地面染红一片。
不巧箭矢正中了那人裸露的脖颈,在颈动脉的位置来了个对穿。这样的伤,恐怕是救不了。
此时,最前方的干戈手已经踩在了壕沟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