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借道宋国(1 / 2)
晋骄揽起袖子,笑着回道:
“遇到个有趣的人。大都找我何事?”
中年人乃是晋骄的家宰,帮其打理封邑。因出身公族,封邑又是都城曲沃,故而被少年称作大都。晋骄的真实身份则是晋侯姬凿的族弟。
“公子若滞留于此,怕是不妥。君上已至邯郸,赐封卿族乃是大事。祭祀观礼,公子还需在场,免得落人口实。”
“哎!你是知道的。本公子最讨厌这些麻烦事了。瑶相那么难干,兄长有他便足够了。我若是去了,难免被他说教一番。”
“瑶相一心为国,公子这般言辞,过于刻薄了。”
听着男子喋喋不休的教诲。少年有些恼怒,一甩袍袖道:
“我刻薄?我看你们都被他收买了吧?仗是人家晋鞅打的,他不出力反倒是躲在背后耍些手段。如此阴险又毫无信义的小人,仗着兄长的宠信便对本公子指手画脚,尊卑不分。我才不要去邯郸受气。”
“公子请慎言。这话在卑下面前说说也就罢了,万不可与外人道哉。”
“知道了。知道了。”
晋骄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你去备些贺礼送到邯郸。若是见到无恤那小子,让他滚来见我。兄长若是问起就说我身体有恙,不能远行。”
家宰满脸的黑线,只得拱手离去。随后,晋骄唤来了侍卫长交待了些事情。对方听完少年的嘱咐后,如同见鬼一般,面色难看至极。随即,拜倒在地,埋头道:
“公子三思。私调禁军乃是死罪,望公子收回成命。慎行。”
“混账!本公子又没打算谋反。你怕个什么?不过是调动封邑的兵马,何来的死罪?”
少年性情洒脱,口无遮拦似乎已成习惯。侍卫长听得惊心动魄。感觉对方把谋反之事信口说来竟是这般随意。
“可这毕竟是宗室的兵马。公子受君上信重,如此作为恐生嫌隙。”
如今的晋国卿族哪儿一家不在私下调兵?他贵为公子,调动治下的兵马还需上报国君,不然便有谋逆的嫌疑。想来,委实可笑。晋骄懒得再与对方继续口舌之争。自居室内取出一面铜制的令牌,拍在几案之上。
“兵符乃君上所赐,你速去曲沃调兵。三日之期,你若误了时辰,本公子必当军法从事。”
捧着那面翼龙图案的兵符,侍卫长冷汗直流。他眯着眼睛,目光复杂的望着自己的家主。
君上统兵的符节怎么会在他手中?该不会是伪造的吧?
心中不由地升起这样的念头。毕竟,谋逆在晋国乃是夷三族的大罪。谁都不愿与这等事情沾染上半点关系。可是那兵符与少年的表情又不似作伪。侍卫长犹豫之际,却听晋骄斥责道:
“汝还愣着作甚?还不快去。”
侍卫长应了声“诺”便急匆匆的退了出去。
三日往返晋城与曲沃,需日行近百里。他搞不懂对方为何要这般仓促的调动两万兵马至晋城。如今晋国六卿近二十万军队都在卫国西北,莫不是公室也打算参战?
不久后,平静的诸侯馆内便鸡飞狗跳的喧闹起来。与此同时,宋国的朝堂亦是如菜市场般热闹。作为大周朝此时唯一的公国诸侯,年轻的国君宋德屏退了百官后,独留卿事寮的内阁大臣在大殿中议事。
“消息真伪犹未可知,诸君不可自乱阵脚。即便范蠡未死,陶邑也断不可拱手于人。”
“陶邑本就乃我公室封地。范蠡小人,欺世盗名实乃窃国之贼。”
“哎!好不容易将范氏商贾赶出宋地,岂有退还陶邑的道理?”
宋德听着下方激烈的言论。众人讨论的方向似乎是偏离了议事的话题。他干咳了两声,大殿内随之安静下来,宋德叹道:
“哎!留诸君议事并非是争论陶邑归属。范蠡遣使求见寡人,是想借道宋国与人方便。”
说到此处,一位华服老头拿着奇怪的拐杖在地上猛地敲了一下,怒道:
“他这般作为,不就是摆明了拿陶邑来要挟君上吗?臣以为...不可。”
“太宗所言,寡人不是没有想过。但若范蠡未死之事公诸余众,顺民意寡人也该迎范蠡归宋,不是吗?”
原来说话的老头是掌管祭祀礼仪的太宗,他拿的拐杖是宗室的图腾。
老头愤恨的叹了口气,没在言语。这时,太史插嘴道:
“如今范蠡得齐君庇护,借道之事实乃助齐与晋争霸中原。若君上答应此事,便是与晋国结下仇怨。日后必招致祸患,还望君上三思。”
宋德此时也很纠结。他点了点头,目光落向一直沉默的太宰。
“太宰以为该当如何?”
太宰拱手,环视了诸人一眼,道:
“范蠡虽精于谋略,为人狡诈,但有恩于宋国百姓,这事人尽皆知。范蠡在宋地遇刺,我等袖手旁观又趁机夺其商驿,此为不义之举...”
话还没说完,便被人打断了。
“太宰如此帮着范蠡说话。莫不是收了人家的财货?”
随后,有人附和着哄笑起来。宋德的面色极为难看。
这些宗族的老家伙,仗着自己宗亲的身份,整日嫉贤妒能。此刻,他们竟然对一国太宰毫无敬意。宋德不悦道:
“肃静!让太宰把话说完。”
“愚不才,确实与范蠡有些私交也收过其馈赠,但也曾记得还礼。礼尚往来,故而无愧于心。”
他暗讽诸人吃相太过难看。旁人听了自然不爽正准备还以颜色。却听他拔高声音说道:
“强邻环伺,中原之地终有一战。无论成败与否,保存国力、联弱抗强方为我宋国求存之道。臣以为借道之事可行。”
大殿之内顿时寂静无声。
诸人万万没有想到。太宰会站在国家的角度,给出如此正当的理由。除了一心供奉神事的太宗无心逐利,其余的人嘴巴里不说,其实心中都想着借道给范蠡。毕竟,吃入口中的东西,他们是不愿再吐出来的。只要范蠡不回宋国,各方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