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供果(1 / 2)
林夫子毕竟只是个掌柜,所学有限,学生们写个文书,看个账还行,想要走仕途考秀才肯定是不成的。
要说赵原林还是很有远见的,把自己的大儿子才十一岁的赵兴发送到城里的县学去读书,果然,赵兴发也争气,十九岁中童生,二十五岁中秀才。这在村里可是头一份,一时间风光无限。十里八村都来祝贺,流水席吃了三天,作为和赵家同村的吴家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
原来两家的地位在村里差别不大,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虽然村长是赵家的,可村里的大事的时候是必须和吴家商量的,这下差距拉开了,不说赵家免了一人的徭役,还可以领一份米粮,主要是赵兴发见官可以不跪,这待遇可就和他们不一样了。
吴家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吴家现任的家主吴祖兴,也把自己的儿子吴玉成送去县学。吴玉成原来是在私塾里读书,本身基础就没打好,又不是一学就会的天才,在县学里读了三年,成绩自然不理想。
吴祖兴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不是读书科举的料,儿子指望不上了,抓紧时间培育孙子吧!
于是他招回吴玉成,让他给当时六岁的孙子启蒙,准备从小培养。
没过多久,林夫子得病过世了,吴祖兴决定让吴玉成代替林夫子到村里教书。村里那几吊钱吴家当然看不上,所以他不收束修,为的就是提高吴家的威望,这样吴家又回到和赵家平起平坐的位置了。
果然,村里人听说只需冬季交些柴禾,束修、米粮一概全免,都把适龄的孩子送到学堂,对吴家感恩戴德,都称吴家是“积善人家”,名声隐隐有压过赵家的势头。
刚开始吴玉成只是教些?三字经??千字文?等基础学问。学生们也像以前一样上半年的课。
没多久,就有村里有两家人找来想让他教授四书五经等应考科举的课程。原来,林夫子教书时,有些想子弟科举的人家,只能把孩子送到外边读书,比如赵家的赵兴义十二岁就送去了县学,吴玉成去了私塾,那样费用自然很高。
现在吴玉成回来了,他虽然没有功名,学的却是正经科举的学问,有些人家就想来他这里学习,这样能省下食宿费用,一年下来,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
一开始吴玉成不想收,他一年只上半年的课,他只专心教自己儿子就成,其他学生又没有成绩要求,平时日子很轻松,等到科举年还能去试试手。
后来又有人家来求,吴祖兴又想要好名声,就决定每位学生每年二两银子,一条腊肉教授他们四书五经等科举课程,争得村民同意后,地点就在另一间场厅。
慢慢地村里有些孩子到了十一、二岁看出有读书潜力的就会交束修上课。当然,资质好上不起学的大有人在。
庆文今年十四岁了,上了两年“交费班”,进步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赵兴有和付氏决定明年把庆言也送去,那家里的日子可能就有些拮据了。
说起庆言明年的学费,庆文懂事的道:“爹,娘要不就让二弟去念书好了,我现在长大了,能干地里的活了,咱家就供二弟一个,日子也能好过些。”说完低下头,没再看赵兴有和付氏,明显还是很想读书的。
“瞎说啥那!俺和你爹供你念书,是让你学这些丧气话的?咱家省吃俭用是为了啥?不是为了你和庆言能有个好前程!你现在放弃对得起谁?”付氏生气的对庆文道。
看得出付氏虽然勤劳善良,但也深受付老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