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黄琬的招揽(2 / 2)
既然如此,黄琬也不强求,甚至没过问刘备为何身为高唐尉,却来到了则沛国境内。
“那便算了。”
黄琬一挥手,又让司马取来些钱帛,欲要交给刘备,刘备又坚决推辞。
“什么毛病,这点钱救...不,是何人也不能以财货蚀我心智。”
刘备心想,这些人怎么都是这种臭毛病。若是他年幼未入卢植门下时还好说,那是的刘备根本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打赏”。可这一路走来,刘备见到过的这种情形也太多了,先是刘元起,后又是曹操、黄琬,都想拿钱帛打发自己。
“此去高唐路途遥远,就将这些钱帛留下吧。”说话的不是司马,而是黄琬本人。
“备受诏命,领的是朝廷的俸禄,不该再受子琰公之馈赠。若子琰公真要赏赐学生,学生是否能请子琰公将那车马安然送回乡中。”
“那车马中人与你有旧?”
“未有,只是见其遭兵灾,于心不忍罢了。备是幽州人,每年到这个时节,乡里就会有边寇盗匪肆虐,甚苦之。”
刘备言辞真切,黄琬见其不似作伪,便让人将被张飞打晕的那几个士卒拖到一旁,准备之后再做惩处。黄琬心中只道可惜,可惜刘备已有师长,不能将三人收为门下。
告辞了豫州兵之后,刘备等人驭马南下,曹氏家仆则是见形势不对,找了条小路,准备潜回谯县。
刘备对此也没有微词,只是可惜白走了豫州一趟,并没有得到他想象中的收获。
要说黄琬的招揽对刘备吸引力大吗?那是肯定的。一州牧守,又是三代公卿的豪门,黄琬的背景自是超过了他的老师卢植不知道多少。
可以这样说,朝中除了袁、杨两氏,也没有如安陆黄氏一般的豪门了。像谯县丁氏,也是数代公卿之门,但丁氏与宦党有染,其声名自是不如黄香、黄琼父子远矣。离谯县不远的龙亢桓氏,虽家学显赫,却也两代未得公卿之位,桓氏如今的头面人物桓典还在羽林中郎将的位置上蹉跎,也不知何日能出外镇守一方,再回京入九卿之位。
黄氏有如此实力,却不是刘备的好去处。刘备是边地武人,包括他的老师卢植,其诉求与黄氏这些关东豪门是不同的。
边地人本就远离朝堂,若不想依附关东世家,就需要战功获得晋升之资,而想获得战功,又少不了从关东之地征集钱粮、招募兵士。但在朝堂之内掌握着大量权柄的诗书传家的关东世家们,是不愿意舍了自家的的收入,去帮关西人换取功劳的。
是故,关东关西,确切地说,应该是关东与幽、并、凉、三辅等地的豪强们有着完全冲突的利益诉求。
刘备的身上不仅有着边地的烙印,还有着他不愿轻易与旁人说的家世。在这两个原因之下,他不能投身于黄琬门下。汉室宗亲去给豪强做犬马,即便这宗亲已经落魄了数代,亦是要被先人戳脊梁骨的。
那为何刘备就想走曹氏的门路,谋求一个到下邳国、沛国做官的机会呢?
因为曹氏是宦党,即便曹操再怎么“离经叛道”,再怎么不愿承认自己身上的身份,再怎么与名士们交好,其身上的宦党烙印是怎么也消除不了的。
相比于士族门阀,显然是阉党宦官更与边地武人亲近,因为桓灵之时掌权的历代宦官们,都需要足够的功劳来获取朝堂中的话语权。
因此,也就有了段颎、张奂对宦官们曲意逢迎之事,即便是皇甫规的侄儿,也不愿迎合士大夫们的心意,率兵去铲除宦官。(注二)
“凉州三明”为朝廷镇守西部重镇,屡立战功、功勋赫赫,是边地武人的代表。他们都如此,可见其他人之想法。就说如今的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此二人在微末时能与名士交好,可自出任地方后,就再未与关东世家们有联系。(注三)
而对于天子来说,宦官们就是天子的喉舌。你说这清河孝王一系的天子们,就不想立下如汉武、昭宣之功吗?他们就不想有百朝来贺吗?
但他们光想有用吗?钱粮哪里来?兵马哪里来?还不是要关东的士族们从封邑、乡里抽调。
所以,边地武人与士族之间有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当然,董卓在边地武人中算是个异数,不过灵帝也清楚这一情况,所以在收董卓兵权的时候,派的就是同为凉州武人的皇甫嵩入三辅。这即有灵帝安抚西军之意,更重要的原因是,灵帝知道董卓与皇甫嵩不是一路人。
注:牧守、太守,甚至是县令,都能被称作府君。府君府君,一府之君。君者大也,府君就是府(衙)内的长官。
注二:段颎、张奂与宦官勾结之事于后汉书中有记录。
注三:相较于刘虞(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焉(西汉鲁恭王之后)的宗亲身份并没有为他的仕途带来什么好的作用。以宗室身份受中郎,却没有孝廉之身,即便他后来广有声名,又入了司徒祝恬门下,却依然不能在仕途上有起色。在祝恬去世后,刘焉只能返回乡里教书讲学,若不是后来得举荐为贤良方正的特科出身,他是不可能得授显职的。
从这一点可见东汉孝廉、特科的身份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