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茶百戏成 秋池舞鹤(2 / 2)
养馨按:由于“茶百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之前算是失传了。
好在茶学大师章志峰先生于2009年将之恢复了过来,这也算我们中国茶学界的一大幸事!
后学养馨在此向章志峰先生顶礼!
特别要说明,养馨在书中所设计的流程可不是按现代茶道走的,而是完全是按照古法而来,即:
灸茶→碾茶→罗筛→候汤→熁盏→点茶→茶百戏。
……
冯起震见一切都准备的差不多了,左手虚空一按,汤瓶便轻轻地再次回到了已改为文火的风炉之上。
接下来就该轮到“马龙入宫了”,冯起震口里吐出了一口白气之后,双手在胸前画了一“太极图”。
众人只觉眼前霞光一现,跟着就见到七道由茶粉组成的“黑龙”,呼啸着朝摆在席面之上的七只黑建茶盏钻了进去。
啸声一停,茶粉也随之将七只黑建茶盏的盏底给铺匀满了起来。
很显然如今这茶粉的份量是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因为此时冯起震的脸上也随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如果这茶粉份量太少,则容易造成“云脚散”;而如果茶粉份量太多,则容易造成“粥面聚”。
是以刚才的这步“马龙入宫了”,就显得尤为关键!
轻轻地直了直腰,冯起震也不再继续“装酷”了。
左手持着一只黑盏,右手同时将茶席之上的金筅摄入到了手上。
然后口呼一个口令“倒”,那风炉之上的汤瓶便随之欣然领令,一条水龙就飞入了黑盏之中。
“好!”众人几乎是齐声喝彩!
可是场中央的冯起震却是充耳不闻,此刻的他正拿着金筅在黑盏里环旋“击拂”着。
动作看上去很是流畅,有如行云流水一般,先是茶面慢慢升起些细泡,接着慢慢偏向了乳白色。
到最后这茶汤已经分得出“轻清”与“重浊”了,直到这时,冯起震才口呼一个“停”的口令。
同时右手也跟着停下“击拂”的动作,左手随之将刚刚调好的这盏茶汤小心翼翼地放回茶席之上。
因为要用茶汤做“水丹青”,这一盏的量显然是不够,所以冯起震又重新调配起另外的六盏来。
大约也就是过了半柱香的时间,大厅内已经萦绕着淡淡的清香了。
厅内的几人虽然看得时间有些长,但是当他们一闻到这份淡淡的茶香后,均都是精神为之一振。
忙活了半天,也终于是到茶百戏这最后的一步了,冯起震伸了伸右手,屏息了一口气之后,右手缓缓地将那七盏茶汤先后倒到茶席之上的一个圆形茶盘里。
“铮铮当当”的琴声仿佛也到了高潮,刹那间,冯起震虚空一抓,将茶席之上的茶匙抓到了右手。
在那里静静地闭目养神了一刻之后,拿起手中的茶匙。
先是在茶汤表面上小心又小心地勾勒出一个个大概地外形轮廓,然后再屏气凝神地对着茶汤刮、点、拉着,而且还不时地注入一些汤水以此来产生不同纹理。
“成了”,在几人的一片欢呼之下,一幅《秋池舞鹤图》便跃然于茶汤之上。
“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只见白云朵朵的天空下,一柱苍劲有力的松树之上,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正悠闲自在地对着树下平静无波的湖面照着“镜子”!
“铮铮”两声,女童双手轻抚了一下琴弦,这一曲《高山流水》也就此落下休止符!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袁馨玥正挺起了90度的胸脯,此刻正举止端庄,丝毫不慌地斜视着对面的男童,仿佛再向他下着最后的挑战书:
本仙儿的50丈的眼神刀已经准备好了,此时我的大刀饥渴难耐死了,小朋友你到底战还是不战?
最后的结果却是让袁馨玥很是失望,因为男童眼神里挂的不是“应战牌”,而是“免战牌”:
走开,八戒!烦不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