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瞻风采玄瑛初相见(1 / 2)
李大德是拥有独立书房的。
他所在的这处偏院虽然不大,但内里布局却是完全按照独立一房来设计的。不但有区分正房厢房,还有独立的小厨房、书房、库房等。只不过自从住进来,这货除了去小厨房对崔氏指手画脚外,就没去过别的地方。
要写回信,尤其涉及到他英明神武的二哥和二嫂的私事,就没法口述让别人代笔了。
书房不大,被桃儿每日擦的一尘不染,整洁的桌面跟新的似的。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李大德就做贼一般的躲进去。摊开宣纸,挑了一支最小号的毛笔只写了一个字,脸就垮了下来。
这字要是给他二哥看到,后者准以为他是用脚写的。
“怪不得这个年代能读书识字的人这么少,门槛太高了呀!”
李大德跪坐在书案后面,举着那支细细的毛笔,只觉得腰也痛,头也痛。
倒不是没想过弄个土制钢笔鹅毛笔之类的代替,问题这种事在他穿越之前就玩过,真不是切个斜断面就可以写字的。没有特殊的工艺处理,尖锐的角质斜面比刀子都快,写不几个字纸就废了。
“或者用毛笔也不是不行,但要把笔尖再做小点,就像秀丽笔那样!”
他忽然想到他曾经在某音上看到过的美工书法的短视频。里面的博主用的笔都是小头的迷你笔尖,就算一个写毛笔字的门外汉也能把字控制在正常大小,不至于一笔就用去一格。
“没准还能带来一场书写工具的改革,啧,我就说我是个天才!”
李大德想完桃子,便急匆匆的奔出书房,找人来实验他的想法。
这年头做笔墨生意的,本身也都是文化人,非世家不可。毕竟一支做出来的成品毛笔到底好不好用,总不能让不识字的人去试吧?所以书写工具,其实也是随世家一起发展的。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不悠久,看纸和笔就知道了。
像永济这边的毛笔,大都是源自柳氏,用秋末的新生兔毫所作,工艺据说源自宣城贡笔。但是真是假,像李大德这种水货是看不出的。
改良毛笔,是文化人的专利,也是大事,搞不好要进史书的。听说李大德要特制一种笔,柳亨就亲自带了族里制笔的老师傅赶来,还带了几个凑热闹的子弟。
“我说,我就弄几支笔来写字而已,你们至于这么八卦么?功课都做完了?”
看着面前一字排开的青少年们,又多看了一眼最右边某个女扮男装的家伙,某杠精一脸无奈的摊手。
经过两次宿醉外加友好磋商,他倒是和柳亨柳子夏等人混熟了,说话也没了客气。但其他几人却没他这么随便,见面先规规矩矩的给行了一礼。
“见过李兄!”
“行了行了,李贤弟平日颇有魏晋之风,尔等不拘虚礼。”柳亨替某人摆了摆手,让刚准备回礼的李大德翻了个白眼。
“子夏子阳你都熟悉,这位是我堂叔的儿子柳弼。”柳亨指着一个穿棕色束袍的青年介绍,接着也不等李大德打招呼,又指着柳弼旁边穿紫红色胡服的“少年”道:“这位是我三叔家里的,唔,弟弟,叫柳瑛。”
“见过大德兄长!在下观兄长留在鹳雀楼的墨宝,落笔如云烟浩渺,但弯折处又显锋锐,大气凛然。闻听兄长制笔,小弟心中好奇,孟浪前来,还望勿怪!”
不待柳亨的话音落下,名叫柳瑛的小个子少年便上前一步,抖着长睫毛抬手执礼。说话前还特意清了下嗓子,但声线仍显尖锐。
知道孟浪你还来?话说李成就是你揍的吧?
李大德一听到“鹳雀楼”三个字脸就黑了,再听这女人话里话外的语气,总感觉对方有些不怀好意。
什么“云烟浩渺”,当哥们儿没见过自己写的字是吧?
好吧,他还真没见过写在鹳雀楼墙上的字。
这几天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出各种事来,鹳雀楼也没去成。不过虽然没看到,但就以他的自信而言,是绝对不相信自己能写出什么令人称道的字体来的。
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他没去细品柳瑛的描述,不然就知道,对方并不是在调侃他,而是真心夸赞。
李大德的书写习惯与古人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古人毛笔字书写,手腕悬空,想要横平竖直,便不能抖,笔锋全在直线上。而现代人写硬笔字时,手是放在纸上压着的,不存在抖的问题。想要写的好看,总会在收笔处刻意模仿毛笔字的骨架。
人在醉酒时的潜力是无穷的。李大德当时喝多了,凭着潜意识里的习惯随手而就,写的又快又急,却是把硬笔字的书写习惯给带进去了,弯折处很用力,横竖之间却是颤颤巍巍。又因为是连笔,一眼看去,弯折上的笔锋就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