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兄友弟恭(中)(2 / 2)
——
摩托罗县城,通衢大道。
街道上仍是那么热闹,父子俩信步前行。
“病尘药铺”草药味浓厚,但排除就医的人并不多。
毕竟天气酷热,再加上去年那波火锅热潮的负面作用,肛肠等疾病患者少了不少。
“朱记杂货”、“胡记杂货”、“许记杂货”等齐家产业仍如同以往一样生意兴隆。
经过葱油饼摊子,杜布要了一个葱油饼,并且还加了一个煎蛋。
仍然是杜牧这个做父亲的买单。
现在他不怎么缺钱了。
杜布也掏钱给父亲买了一个。
父亲是豁牙,他只能歪着头吃。
有小贩过来问要不要糖葫芦,杜布摇了下头。
现在的他对此已不感兴趣。
——
“昨日突然天降大雪,冻死人了!你那怎么样?”
街头角落里有白须老年乞丐在和另一个秃头老年乞丐交流。
大街上仍衣衫褴褛的穷人似乎比以往要多。
眼前的这两位乞丐衣着褴褛,一副瘦骨嶙峋的模样。
“我在城南角落里呆着,昨天和我一起的两个老伙计没扛住。”
秃头乞丐说话有些唉声叹气。
“你觉得你能挨过今年吗?”
长须乞丐关心地问道。
“不知,我觉得可能今晚都挨不过,如果再下雪的话。”
秃头乞丐说。
“我俩相识十来年,曾一起过府过州,露宿荒野,也算‘相逢有缘’。”
长须乞丐说道。
“是啊”,秃头乞丐敲了几下手中的打狗棒,有气无力说道,“你两天没吃饭了吧?”
“我走运,昨天讨到了三个炊饼,现在还剩下一个。”
长须乞丐老者将一块炊饼递给了秃头乞丐。
秃头乞丐一阵狼吞虎咽,差点给噎死过去,剧烈咳嗽。
猛灌了几口水,才好转过来。
一会儿后,吃完的秃头乞丐拿出竹板打了几下快板,将破碗放到街边,吆喝起来。
乞丐声音适中,吐词清晰,歌词动人。
隔三差五地,有路人投钱进去。
杜牧父子走了过去,在其前面投了两文钱。
俩个老乞丐急忙鞠躬表示感谢。
——
父子俩继续往回走,再度经过门口写着“开坛千君醉,上桌十里香”的“醉香居”。
去年二狗子、王麻子叔他们要把自己典当在这里以换来一顿吃喝,却被自己怼了回去。
现在也不知二狗子、王麻子叔他们在半山村怎么了。
沿途继续经过五层楼高、豪华大气的“四海客栈”。
店小二同样在门口吆喝客人进店住宿。
见杜牧父子过来,店小二眼睛一转,脸上堆笑,邀请他们进去坐一坐、看一看。
这和去年对二人视若无睹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到了通衢大街中段时,不少人在围观,父子俩也好奇地走了过去。
围观的人多,杜布带着父亲强行挤到最前面。
围观的对象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子。
她跪在地上,脸型姣好,但有菜色。
其身后写着一行小字:“民女【郑吉英】卖身葬母”。
其身前的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乞讨的缘由。
原来这名叫“郑吉英”的女孩家境贫寒,母女俩相依为命。
母亲身体不好,家中缺衣少食,昨日雨雪突然来袭,母亲无法抵抗,就一命呜呼了。
她现在乞求用五两银子葬母,代价为卖身为仆十年。
话虽如此,但其母亲尸骸不在身边,所以大部分人并不相信,只是围观一番后离开。
但也有人说,要考虑到城门口的守卫不让尸体进城,而这女孩子确实可怜。
周边之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围观者中不少人将目光向杜牧父子,因为他们穿着齐家服侍。
而齐家在县城赫赫有名,仆人待遇也相当不错,所以用这类人来充当好人,即使做了冤大头,也承受得住。
杜布从心里感觉这个“郑吉英”好可怜,便想将身上的几十两银子都给对方。
“给四两银子。”
杜牧在儿子耳边低声说道。
虽然声音小,不过周边的三五个人都听清楚了。
那个叫“郑吉英”的女孩也听到了,赶紧磕头致谢,额头都磕红肿了。
父子俩往北二区返回,杜布问父亲当时为什么阻止自己。
“如果你要给了十两银子,然后你要娶她做媳妇?”
父亲笑呵呵地问道。
杜布的脸红了起来。
“如果你要媳妇,我帮你张罗一门亲事,怎么样?”
父亲的调笑让杜布大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