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没钱怎么行?(2 / 2)
这个人回答的内容并不深奥,他一看便明白了。
他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法律专业。
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尤其涉及到民法相关的内容,几乎都跟钱离不开关系。
身为一个普通人而言,金钱是相当重要的。
但他只是学法律的,即使涉及到钱的知识,大多也都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易。
至于更复杂的金融知识,他学习的时候,老师几乎都是一带而过。
一方面是老师也不太懂,另外一方面,更复杂的金融案件涉及的内容就比较多,绝大多数的普通法律学生也接触不到。
在现代接触不到这些复杂的金融领域,是因为他的身份比较低微,手上也没有太多的钱。
但是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他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标准的贵族,而且还不是普通的贵族,是袁绍的继承人,掌握着一州之地,管理着几十万的百姓。
管理这么大的地方,管理这么多的人口,自然需要专业的金融知识。
况且,他所追求的不只是这些,他还需要在这块土地上大力发展工商业,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每天会产生大量的交易和大量的财富往来,而且还会涉及到不同级别的人,甚至还有跟其它势力的经济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不能掌握基础的金融学知识,也不清楚交易的相关内容,是很容易被其它势力占便宜的。
汉末时期虽然通用的货币是五铢钱,但不同的势力,通用的货币其实相差很大的。
三国末期,魏蜀吴,三个国家都发行了本国通用的货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三个国家范围内,去其它国家消费需要先进行货币兑换,颇有一种类似于现在外币兑换的感觉。
不止于此,各个势力由于乱发货币,导致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这在战乱时期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
但这种常见的现象背后,是广大百姓对于官方货币的不信任,所以在历史上,很多地方势力中,最后都变成了以物换物的交易模式。
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模式,是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的。
想要让自己的势力不变成以物换物的情况,就必须严重控制势力范围内货币的发行,而这便涉及到了金融学知识,如果他不懂金融学相关的知识,就很容易被手下的人蒙骗,从而走上了乱发货币的道路。
乱发货币可以短时间解决经济问题,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国家信用体系的破坏。
国家信用体系一旦被破坏,再想要恢复,往往就需要付出了十倍乃至于百倍的努力。
不仅如此,产品的定价也是一门学问。
他回到过去,一定会做出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只有他有,所以如何定价,便是他首要考虑的事情。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定价策略。
生活必需品的定价,不能太高,否则百姓消费不起,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就无法开展,也不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而那些高档耐用品的定价,则需要根据市场产量而进行定价,正如诸葛亮打造的蜀锦产业,便属于高档耐用品,所以诸葛亮将蜀锦卖出了高额的价格。
总之,袁尚作为一州之主,必须了解相应的金融知识,这样才不至于为了短期利益,而做出错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