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拉拢厉害的谋士和武将(2 / 2)
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
不过,现在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了,就算他现在前去实验室,在实验室也待不了多久。
所以,袁尚决定明天一早再去一次实验室。
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他一定要在实验室里,将青霉素做出来。
在确定了明天的计划之后,袁尚便继续关注网友的回复。
“根据历史记载,袁尚的手下有审配,逢纪。他们是谋士,还有苏由、吕旷、吕翔,马延、张顗,他们是武将。”
“至于其它不知名的将领,就不再这里罗列了。”
“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实实力,但这样的将领阵容,真的太拉了。”
“所以,题主需要拉拢厉害的谋士和武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
有些道理。
打仗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只要袁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军队数量完全不需要担心。
但光有数量是不够的。
还需要质量。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说明,军队人数不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唯一原因。
袁尚作为冀州牧,一州之主,并不可能亲自上战场,亲手训练士兵。
就算他手上有《民兵训练手册》,他也最多训练一个标杆军队,作为其它军队学习的榜样。
所以,绝大多数士兵的训练都要依托于武将。
不同武将领导的士兵素质是不一样的。
比如关羽领导下的士兵素质就不是普通武将领导下的士兵能比的。
那些在历史上有名的武将,他们手下的士兵素质也相对较高。
若非如此,如何能够支撑这些名将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士兵的问题,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主将。
跟着厉害的主将,军队的士气也会天然的高。
很明显,袁尚手下的这些武将都很一般。
他们在历史上仅仅只是留下了名字,但没有留下更多的战绩。
所以,袁尚作出大胆的推断,他手下的这群武将应该都很一般。
除了武将,还有谋士。
他手下有两大谋士,分别是审配和逢记。
审配为人正直,也非常忠臣。
即便最后袁尚败北,审配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面北而死,其忠诚度无需质疑。
但是审配的历史功绩并不突出,仅仅只是在袁绍平定河北发挥辅助作用,邺城防御抵挡曹操。
至于逢记的历史功绩就更少了,仅仅只有帮助袁绍平定河北。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的逢记死在了袁谭的手上,所以来不及发挥其它的作用。
但至少从已有的史料看来,这两个谋士本身都不算突出。
所以在他们的辅助下,袁尚也没有什么成绩。
经过一番梳理之后,袁尚才发现,他的部下实在太差了。
如果他继续带着这群部下,那么他的失败,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