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愿往(1 / 2)
后世所说的扶桑国,大多指日本。紧邻大陆,当然不是远到无法追击的地方。
但是,古人所言之扶桑却与后世不同,并不是日本,而是东瀛之东,一个极为神秘,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未知之地。
从《山海经》,再到《海内十洲记》,再到南北朝时期的慧深和尚,都曾记载过扶桑之地。
当然,除了《梁书》中的慧深和尚去过扶桑国,其它记载都模糊不详。《山海经》和《十洲记》更是被称为志怪小说,很难为世人信服。
所以,到底有没有扶桑国,扶桑国又在哪里,自古就存在很大的争议。
后世的赵维也肯定不知道这些,但是通过原主宁王的记忆,他发现扶桑和后世的理解不同,这便足够了。
他需要的,只是为美洲大陆引入这个时代找一个借口。
至于为什么选的是美洲?不去东南亚的岛国、日本或者澳洲,赵维也是有所考虑的。
澳大利亚和美洲是他这个后世混混,为数不多,略知一二的。
而日本和吕宋(菲律宾)不用后世记忆,在宋朝就与中原有诸多交流,赵维多少听成王提到过。
先来说东南亚和日本。
诚然,东南亚诸岛不算远,有足够的林木资源用于造船,也有大片可开垦的良田,而且,矿产资源也算丰富。
不但能保证这十几万军民的生存,而且还能为将来的反攻积蓄力量,是极佳的休养之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也是好地方,且尤过之。
毕竟日本三岛不但有资源,还有人口,与大宋也向来交好。历史上也从未向元朝屈服,甚至元军两攻日本都是失败而归。
然而事实上,这两地却是最凶险的目的地,若是前往,九死一生。
原因很简单,在赵维穿越崖山,踹陆秀夫下海那一刻开始,历史已经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赵昺未死,宋廷未亡,元朝剿灭残宋的军事目标仍未达成。
从精神上占领中原的目标也未达成。
那么,代宋而立,连国号都取之“大哉乾元”的忽必烈,会允许赵宋余孽留存于世吗?会允许赵宋子民尚存一丝希望吗?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管大宋跑到哪,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忽必烈必追杀至天涯海角!
原本的历史,日本两攻不下,南海诸国更是碰都没碰,那是因为赵昺死了,大宋亡了。忽必烈已经完成了大一统,没有太多的欲望征伐,派到日本的也根本就不是水军主力。
否则的话,继承了宋、金两国强大水军的元朝怎么可能放过日本?又怎么拿不下南洋呢?
而且,在灭宋之后,忽必烈的战略目标也转移到了内战上面,以平定蒙古各汗国的叛乱为主要战略,进一步忽视了日本。
可是现在呢?他会不会由于赵宋未亡而推迟对四大汗国的征服?谁也说不准。
到时举全国之力远攻,只有十几万人的残宋守得住吗?
所以说,有资源也没用,元军不会给大宋喘息的机会,必涎尾而至,不死不休。
再说澳洲和美洲。
这两个地方对于当下来说,都是未知之地,只有相对原始的原住民。对于大宋来说征服难度不大,而且离中原甚远,元军想追也不容易。
澳洲更近些,容易被追击,利弊相抵,回来也更容易。
澳洲,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后世他跟过一个老大,养了个澳洲留学生。曾经当拎包马仔,陪着人家从美国转到巴西,澳洲更是呆的时间最多的。
那里给人的印象倒是地大物搏,资源丰富。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澳洲70%都是沙漠,并没有国人想象的那么富饶,只有沿海地区适宜人类生存。
而更要命的是,这个“沿海地区”大多集中在澳洲大陆的东南方向,也就是靠近南极那一边,是相对亚洲的最远端。
也就是说,就算找到了澳洲大陆,也得沿着海岸绕半圈,才能到达那个相对富饶的地区。
其次,这种宜居是相对的,相对其它地区宜居。
澳洲很缺水,多数地区水源是靠降雨获得的。
这里只有两条大河,后世两千多万人口,而且在有大规模水利工程加持的情况下,依旧缺水,更不要说一千多年前了。
正常年景还说得过去,一但遇到大旱,江河断流。
最后,就是澳洲的资源可利用的不多,至少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时期,有能力开采的矿产资源不多。
除了铁矿丰富,再找不到什么能用的了。
这么说吧,1606年欧洲探险家就已经发现了澳洲大陆,可是直到1788年,第一批定居的英国殖民者才在澳洲建立殖民地。
而且这些殖民者还都是流放的囚犯,这块大陆要真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不会等了170年才被一伙囚犯给占领了。
当然了,那么大一块陆地,总能找到既有矿又有林,既有田又有水的地方。
可是,你让一知半解的赵维上哪找去?让大宋这些瞎子一样的逃亡人上哪找去?时间成本太高了。
所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美洲,要什么有什么。
黄金白银、大量的铜矿,智利硝石更是火药的主要原料。就是没有铁,但汉人有青铜器。问题不大。
除了这些美洲还有橡胶,有高产的粮食作物!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也就是所有因素之中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里有数千万美洲原住民。无论大宋是殖民还是教化,都有着庞大的人口潜力。
这是澳洲也好、日本也罢,都无法比拟的。
别忘了,中原国土尽失,赵宋在半个世纪的蹂躏中,早就是苟延残喘之态,琼州这十几万人便是残宋最后的有生力量了。
凭这十几万人海外立国,延续文明也许没有问题,但又如何再临天下呢?
十年之后,将军白发,悍卒迟暮,又怎能重拾旧山河?
二十年之后,新人长成,后浪推前浪。可做为第二代移民的他们,还有老一辈的国仇家恨吗?还知中原江山壮美,祖宗陵寝凉晚吗?
况且十原的旧宋遗民,几十年过去,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旧日官家?到时赵昺的号召力,可能还不如一个打土豪分田地的义军领袖。
说白了,国与国之间的倾扎蹈覆,地利、资源确实重要,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人,是精气神!
东南亚也好,澳洲也罢,人少是好事,但人少也不是好事。
只靠这十几万人,耗上几十年,等到元朝灭亡,也攒不出百万王师。
当然,美洲太远了,在没有六分仪,没有精度定位的情况下,谈十几万人的远渡大洋,生根美洲,有些痴人说梦。而且,距离中原实在太远,走出去难,想回来更难!
可实际上宋朝的航海技术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差,有先进的福船、广船,尖底设计吃水够深,船体够大够宽,能很好的抗击风浪。
事实上由于自菲律宾而起的强劲黑潮海流,几乎覆盖了华夏沿海所有地区。还有太平洋热带风暴的疯狂洗礼,使得华夏沿海的航行条件并不比远洋轻松多少。为了适应复杂的天候和洋流,船只的各项指标,也是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外国航船的。
而在航海定位方面,还有过洋牵星术!
这是一种利用双星定位的古老航海定位方法,到底是由阿拉伯人还是汉人最早应用已经不为人知,只知道自唐时便已经在华夏海船上盛行。
它是利用北斗七星与南斗十字星,还有若干个较为固定的星辰为基准,通过星辰在夜空中的不同角度和位置,来计算船只的位置,虽然没有六分仪那么精确,但误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可以胜任远洋。
...
而且退一万步说,这并不是以求万无一失的跨洋旅行,而是走投无路之后的逃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