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读书人的学问(1 / 2)
两伙人一拍即合,结伴而行。
苏阳是个言语风趣的,一起赶路,有他在,倒也不会无聊。
走到半路时,山脚下的江水之中,有一条楼船顺江而下,船上隐约传来弦乐歌舞之声,沿江两岸都能听得见。
歌声婉转悠扬,又有一种大气。
车厢挂起帘子,清秋与杨姒都有些好奇,是什么人在唱歌。
嘉年问道:“苏阳公子,船上的人在唱什么?”
苏阳闭眼倾听片刻,笑道:“是君茂先生的《花国牡丹曲》,想来那艘船上,是荃州的李二小姐和附近几个州城的年轻人,在进行赏诗游会。”
嘉年说:“富家子弟的集会?”
苏阳点头:“在荃州,每到春分秋末,一些交好的世家子弟们便会像这样聚在一起,饮酒高歌,吟诗作赋,畅谈理想抱负。其中还有各家的门客们,以及江南一带有名的清谈雅士。”
清秋说道:“停下,咱们听一听。”
她通晓音律,对没听过的乐曲总是格外上心。
杨姒也对江南一带的年轻人们才学如何有些兴趣,睁大眼瞧着江面缓缓漂来的楼船。
书童嘟哝道:“一群扶不上墙的烂泥,尽唱些陈词滥调,有什么好听的。”
苏阳瞪了书童一眼。
客人当前,胡说什么!
嘉年他们也没在意。
把马靠到岸边,好让杨姒尽量听得清楚些。
刚听了一会儿,清秋就有些后悔。
曲子是不错,可那群吱吱呀呀随声附和的家伙们,作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那艘气势非凡的楼船上,有不少年轻的世家子弟们借着酒劲,诗兴大发。
不管作出来的东西成与不成,都少不了有人吹嘘赞扬。
一首打油诗,都快被他们鼓吹成千古名句。
五云倒是听的津津有味。
虽说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滥竽充数,但有几首闺怨诗作的还是颇有几分文采。
船头走上一人,一身儒服,眼睛里似乎有着道不尽的悲愁哀思。
船中众人等他开口。
儒生酝酿片刻后,作出一首悼念亡国,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控诉朝廷昏庸的诗,可谓字字泣血。
语毕,赢得满堂彩。
清秋暗暗点头,终于有个像样点的了。
几人听完这首诗后,立即离去。
生怕这点余兴被后来人糟蹋了。
清秋问道:“刚刚作诗的那人,苏公子可认识?”
苏阳说:“荃州慕容家的二公子,慕容焉。”
清秋笑道:“他还不错。”
苏阳笑笑没说话,心中对于清秋的评价,满是不以为意。
清秋正好能观人心景象,将他心里的情绪尽收眼底。
她笑问道:“苏公子家乡在荃州,可曾参加过他们的诗会?”
苏阳有些尴尬的说:“吟诗作对非我强项,当年参加过一次,只能陪末座喝酒。”
很快他又补了一句:“船上的酒菜还是极好的。”
敢于自爆其短的人,从来不怕别人揭他们的短,而能够唾面自干的人,心理素质更非寻常人能比。
清秋本以为他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有意想要奚落他一番,可听他这么一说,半点斗气的心思都没有了,只能无奈的撇撇嘴。
杨姒想起慕容焉吟的诗,不禁问道:“在江南,像慕容公子那样的人多么?”
苏阳笑问:“像他哪样的人?”
杨姒说:“思念旧国,对现在朝廷不满的人。”
苏阳笑容怪异起来。
他说道:“蒙山九国覆灭时,慕容焉还未及冠。慕容家本来就是江南世家,十几代人从未离开过,他哪儿来的思念故土的情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跟他混在一起的人,也多是如此。”
“至于说对朝廷不满,历朝历代,哪个朝廷能让天下人都满意。”
杨姒双手握起拳头放在腿上,鼓足勇气,沉声问道:“武安王韩措连壁一战坑杀数十万人,入都城阙台屠城。灭九国之后,又联手淮阴王赵怀提兵南下,坑杀十万读书人与三万九国官宦,逼迫山西世家南迁,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这样的朝廷,不应该被痛恨么?”
苏阳看着杨姒的眼睛。
少女的双眸明如灯烛,坚定而正直。
他张了张嘴。
有些话,本不该由他来说。
可不知是何缘由,他总觉得自己必须回答。
于是,他说道:“姑娘可知当年十国间的仗打了多久?整整三百年!邯曲灭国之战,只打了八年。
杨氏在时,与青涛国边境之间流民何止百万。两国每打一次仗,流民人数便少一大半。边境之民每日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不知道第二天城头上会竖起哪家王旗,自己又会成为谁的子民。”
“世人只看到赵家天子逼迫世家南下,江北到处民不聊生。却没看见世家治下的百姓,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只知道有公侯,却不知道有君王。”
“蒙山以西是大国割据,一国之内又是世家割据。世家们的勾心斗角何曾顾及过百姓的死活,他们为了扩张‘领土’,打压其他世家,甚至敢掘开河堤,水淹万户无辜百姓。黎民逆来顺受,人心犹如死水。”
杨姒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可嗓音中还是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情绪。
“你说赵家天子心怀天下,可他纵容韩措屠城,就不怕九国百姓有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