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臣武将们不得不说的故事(2 / 2)
可偏偏有心人又查出那个平民之所以攻击指挥使佥事是因为佥事吞并了他们大量的土地,却仍然让他们上缴同样的粮食。
而这种事在整个天津卫都有发生。终于惹得龙颜大怒,立即钦点那位监察御史前往查探虚实。
接着就牵扯出一系列的人,不止天津三卫受到影响,就连京卫中的某些个指挥使也因为接受地方武官的贿赂而被牵扯进来。
于是与这件事相关的官员,该下狱的下狱,该流放的流放,该贬谪的贬谪,北直隶的卫所顿时出现了许多空缺的职位。
按照惯例,应从五军都督府,亲军十二卫或者九边重镇等地方调任世袭军官任职。
却又有人指出,前年榆林镇被鞑子进犯一事,当时若不是榆林总兵之子时任宁夏卫指挥同知的高燃领兵拦截,榆林卫只怕被鞑子一把火给烧了。
这简直是国朝莫大的耻辱。
可见如今的卫所早已不比承德年间的强盛,甚至比不上大长公主摄政期间。
这便是勋贵子弟过多的弊端了。
当然,这些话那位御史是丝毫不敢提的,但既然指出了这事,其意就不言而喻,朝臣们也都心知肚明。
勋贵武将们脸色顿时难看起来。但这些本就是事实,他们再怎么想反驳,也说不出别的话来。
于是都将目光放在站在武官之首的英国公身上,如今的英国公朱载是第二任国公爷,他的父亲朱英是跟着世祖一起平定四方的几位大功臣之一,殊荣不可谓不重。
他如今是右国柱,掌管五军都督府的一军,前些日子又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可见尽管历经世祖,大长公主,崇仁三朝,他们这一支的恩宠却未减少半分。
这也使他们成为了除了大长公主之外能够引领勋贵的人之一。
但在这个时候他却站得像一尊雕塑,没有任何开口的意思。当然,与他一起沉默的还有首辅大人。而文臣们就只提一句陛下三思。
于是文臣插手武将军务之事出现在了国朝,卫所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监军。天津卫是第一个设立监军的卫所,第一任监军是兵部给事中魏延秉。
这场争端以文臣获胜告终。
这便有了大长公主在宫门前的那句话,明显带着警告。
当然,如果仅仅是多了一个监军还不至于引起大长公主的怒火,而是文臣们的举动有点过火,手段有点龌蹉。
吞并土地是真,但缴粮之事为假。一个指挥使佥事如果能让普通百姓近了身那他早就活不到今日,那个所谓的平民甚至都不是天津卫人士。
而那个监察御史前不久刚纳的美妾娘家祖籍苏州,父亲是苏州盐场司丞,而往上推几步顶头上司应该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转运使。
而这个转运使刚好是首辅大人的外甥。
当然,这些全都只是沈昭的推测。不过,这么恰好的事中间要没什么联系,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也许大长公主正是因为了解事情真相才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警告首辅大人。
“那位……不像是会低头的人。”沉默了许久的沈余氏喃喃细语,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也算是对陈林氏的一个警醒。
而在这件事上陈林氏并没有任何发言权。
她只在年幼时跟着祖母远远地见过那位一面,连相貌都不曾瞧清,性情之类的就更不必说了,都只是道听途说。不像沈余氏,还能去西山别院觐见。
“依姐姐看来,他们……气数未尽?”
“自然是未尽的。”沈余氏远远地看了荣阳县主一眼,神色冷淡。
她对大长公主谈不上多少怨恨,但对这些靠着祖宗荣誉而活的勋贵子弟实在很难心生欢喜,更不用说荣阳的外祖母只是侍女出身。
况且当年那件事,虽不是勋贵主导,却也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陈林氏也是心知肚明,便不再提起这茬。
荣阳县主的到来虽然让气氛有些尴尬,但并不妨碍寿宴的进行,除了孟老太君脸色不虞外,其余一切如常。
孟府很快将众人请去了宴席厅,也准备了精致的菜肴。午膳过后,孟府请的戏班子就开唱了。孟老太君便邀请各位太太石渠园看戏。
唱的是四郎探母,很经典的剧目。
倒是陈林氏在看戏的时候惊异了一番。时人皆言,北曲南调。北有和曲社,南有水调园,这是士林里面较为出名的两大戏班子。
其中水调园以水磨调见长,但形成时间不长,比其他腔调都要晚些,仅在吴地流传。又因其唱腔委婉细腻,闲雅清俊,在士林之中颇受欢迎。
若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让陈林氏惊异。主要前些日子,苏州府也有世家举办宴会,想请水调园唱上几曲。
水调园却以要为两淮转运使祝寿准备曲目为由拒绝了。
两淮转运使好戏曲,不仅自己养了戏班子,还与水调园的简大家私交甚好,时常会唱上一曲。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那个世家的主人虽感遗憾,却也无可奈何。可两淮转运使的寿辰还未过去,水调园的戏班子却出现在了孟府的寿宴上。
这实在让人意外了一把。
再去看孟家老太君以及几位太太虽都是一脸平静,可眼底还是隐隐压着诧异,怕是原先也没有料到戏班子请的是水调园。
也知这戏班子究竟是谁的手笔。太太们不由得私语起来。
一阵敲锣打鼓,戏台上的戏子开始念引“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
水磨调特有的细腻腔调婀娜婉转,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到让人顾不得别的,只管专心听戏。一折戏很快完了,戏子们纷纷下台准备下一折。
台上却跳出了几个穿着戏服却带着面具作戏子打扮的人,一齐动作表演了一段童子贺寿。
接着,那仙翁打扮的戏子一改之前的迟缓,三两下就踩到那两个青衣童子的身上,将那两尺大小的仙桃举起来。
不知在那仙桃上做了何门道,也不见动作那仙桃就自行裂开,飞出纷纷扬扬的彩带,彩带中间垂下一道尺宽的红纸,上头用金粉描着“南山献颂?日月长明”。
几个戏子朝着看台上的孟老太君齐声道:“祝老太君九如之颂,松柏长青。”
声音刚落,那仙翁打扮的戏子就将脸上的面具取了下来,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端的是眉清目朗,满座风生。
他一边举着仙桃,一边朗声道:“不知湛哥儿的贺礼可合老太君的心意?”
正是孟氏东府长房长子孟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