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非良主(2 / 2)
他虽久离官场,却不代表什么都不知道。比如刘其振此人他就十分清楚,他当年曾在翰林院观政三年,对于翰林院历任观政官员,倒是有几分清楚。
他当时听闻刘其振是太康七年的探花郎,心里头很是仰慕,想要结交一番。却在无意之中得知,刘其振极受程濂的赏识,且已由程濂安排进了行人司。
程濂此人在朝中的口碑并不好,他对的印象停留在奸佞之上。因此连带着对刘其振的印象也不好。那会儿刘其振已是程濂的门生。
而他当时又娶了沈余氏,与余家走得近,跟程濂他们自然是不大对付的。因此更不会有什么来往。
自大长公主摄政之后,因为朝中并无东宫,詹事府就少有辅导太子之责,多是翰林官员迁转之阶。但是名义上仍旧离不开侍读皇子之责。
刘其振如今在詹事府任职,朝中既无太子,那他应当就是某位皇子的老师,兼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想到这一点,沈行书的眉头就微微皱了皱,“不知十四皇子殿下的老师是哪一位?”
苏十三闻此,眼中便露出赞叹之色,沈行书的反应比他想象中要快。他意味深长地笑道:“正是刘詹事。”
果然如此。
沈行书当下了然于心。
孟大老爷同刘其振交好,孟湛有独得十四皇子赏识。可见孟家隐隐已是十四皇子党。且刘其振背后站的是程濂,孟家与程党同样有瓜葛。
无论结果如何,孟家最终都会卷入党派之争,而他若是想要安安稳稳地做一个教书先生,更要趁早离开。且当年的事少不了程党的动作,他对他们并非毫无怨言。
而孟家同样知晓他的身份来历,未必不会对他心存芥蒂。所以这才是苏十三说孟家并非久留之地的缘由吗?
苏十三见他眼眸之中渐显清明之色,复又说道:“孟家虽为清流世家,却非先生的福地洞天,孟大老爷更非先生良主。”
沈行书沉默了半晌。
苏十三所言不无道理,但此事却不是轻易能够抉择的。而且,苏十三为何要同他说这些?莫非真如他所言,仰慕余老太爷,因此不忍他这个余家亲属陷入困境?
“子谦所言在理。只是我当年落魄之时,得遇孟五爷交为挚友,又得孟老太君赏识,才不至于身陷囹圄。孟家之于我有知遇之恩。岂能因子谦一言又轻易断绝?”
苏十三知晓他这话不过是面上好听,心里头应该早已打算只要此事一经查证,便会从孟家族学脱身。当然,他可能更忧心从族学出来之后又该去往何处?
毕竟,孟家确实给了他立身之本,若是轻易离开,便是无所事事的闲人了。
而且,沈行书对他也不是完全放心。换成任何人被一个近乎陌生的人提点此事,都会有所警惕。毕竟这世上所有的事都该有一个缘由的。
苏十三自然也有缘由,只是并不打算告知沈行书。
“若是有朝一日先生从孟家族学脱身,不妨去豫东学府看一看。先生有大才,豫东学府又是为国朝培养栋梁之才的地方,必不会将先生拒之门外。”
沈行书闻言忍不住诧异起来。
这豫东学府可不是一般的学府,哪里是有点才华就能去做先生的?但是苏十三此言分明是给了他一张入门帖,只差直说你要是想去就直接报我的名便可。
这苏十三是什么来头,还能夸下这样的海口?
“多谢子谦言明,此事我会慎重考量。”
苏十三闻言便露出笑容来,“我待先生确为真心实意,还望先生不要心存顾虑。”
沈行书听到这话,脸上的神色终于再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