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民愤(2 / 2)
“并非不可。”她摇了摇头,“只是你们用错了法子。言事尚可,却不能过激。再者,我们现在身为学子,读书才是正道,便是言事也该充分利用习书之余,而非贸然行事。”
不过她虽这般说,却知学府未必是这般想的。
兴许是担心他们遭人利用,以致引起动乱,才呵斥一番。可此事岂是轻易能够压制的?学府亦是心知肚明。这般做不过是为了应付朝廷。届时便是真有人怪罪下来,说一句已尽力便可。
周谨等人听闻都有些赧然。
他们行事之时确实不曾想过这些,有些人甚至于连具体情况都不甚清楚,便跟着痛斥季方平。说到底只是想一展身手,或是展现自己不畏权势,敢于言事的风范罢了。
少年人大多是冲动的,会有此举并不意外。
不过,此事亦是沈昭所求之成效,当下便不再说教,只沉思了片刻,问道:“季兄现下如何?”
“他啊,此刻怕是羞愧欲死。早已不敢出门。”回话的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此刻正面露嘲讽之意。沈昭对他有几分印象,原先同季桐走得近的一官吏子弟。
她闻言,便不着痕迹地皱了皱眉。她可不信这人原先不知季方平是何人,不知季桐是其子。原也是沆瀣一气的,如今倒自诩为清正之辈。
不过这亦是世事常态。
她复又问道:“重行既说要写万民书,那这执笔者可有人选?该如何定?”
周谨闻言便叹了口气。
“此事还未定下。我等不擅笔墨之事,怕无法真正写出其罪状,反倒使得对方逃于法度之外,届时便是得不偿失。再者,此事事关重大,若不选出德高望重之辈状其罪行,怕是难得成效。”
“言之有理。”沈昭微微点头。
“其实我倒是有一人选。”余怀忱忍不住开口,“前两日,我随归之兄赴了宴山亭的诗会,见识了无数才学出众之辈。深以为近来闻名于金陵城的十三公子足以担此执笔者。”
余怀忱此言一出,人群中便有开口说话,“十三公子,可是太原苏家十三郎?我还记得去年的清和雅集,这位十三公子亦是获得不小的名气。”
“前些时日的诗会,我亦去过。确实见过其精妙绝伦的言词,其才学之渊博非我等可比。可太原苏家的状况众人皆知……十三公子便是有此心,亦未必有其力。”
“这人我亦曾听闻。”周谨亦目露欣喜之色,“虽则苏家有祖训横于其上,可此事是为两淮百姓言事,造福于民众。十三公子深知圣贤之道,岂有婉拒之理?我看不如就请他作那执笔者罢。”
“可……该谁去请呢?”
余怀忱忍不住皱眉。
他心里头其实是不愿意的,他虽见过其学识渊博,却不想同对方打交道,实在是自己口拙词穷,怕是说不过人家半句话。
其余人同他的想法差不多。
现下聚在此处的大多是武学府的学子。虽有心为民言事,却最怕同文人打交道。谁不清楚那些文人墨客一向自诩清高,瞧不上他们这些粗俗武夫?
一时间竟是谁也不愿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