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此谓两全(2 / 2)
“此言何解?”
沈昭明知故问。
苏十三身子稍微前倾,仔仔细细地打量着沈昭,眼眸愈发深邃,“若是我写了这份罪状。少明可否告知,要如何将其送至京师?”
季方平之事究竟是谁领的头,他并不清楚。可他下意识地以为同眼前的小姑娘有关。
她之前去了一趟福州府,便从海外运回来一批货,还要舍近求远冒着被他打探的危险从广东上岸。之后,盐价上涨便开始上涨。而她回金陵之后,激愤之言四起,学子要求写万民书。
更重要的是,她竟揽下此事,亲自来此请他作执笔者。
人皆有恻隐之心,见百姓生活艰苦,自要为其发声。这便是学子们言事的原因。可沈昭不属学子之列。她虽有恻隐之心,却绝不会盲目行事。
从那日同他说海运一事,他便知晓对方不是普通的闺阁姑娘。其中厉害关系她不可能不清楚。既如此,为何要插手此事?是能保证程党不会怀疑她,还是不惧程党?
无论哪一个,其目的都不简单。
沈昭料想他是在旁敲侧击,可此事却不必同他说得过于清楚。“国朝设有通政司,便是为接地方奏折,为何不可送达?”
这是在跟他虚与委蛇。
苏十三当即微沉着脸,“恕我才疏学浅,无力应下此事。”
“苏公子不再细细考虑?”
沈昭闻言,神色未变,只淡声问道。
苏十三凝眸不语。
沈昭复又问道:“苏公子以为两淮盐运使这个官位如何?”
苏十三微微皱眉,似乎已清楚沈昭此言何意。
沈昭便似笑非笑地道:
“我虽不知苏公子后头是否站着他人,可我却知公子必不甘心隐于人后。人生于世,怎能不于史记之上留下一笔?苏公子既想谋大事,除湖广布政使外,多加一个两淮盐运使亦不为过。”
苏十三的神色终于变化,他面带诧异地看向沈昭,半晌才微笑着问道:“朝中有程窦两位阁老在前,胜得圣心,凭我一介书生,何以操纵堂堂三品大员?”
沈昭也不跟他绕弯子,直道:
“朝野内外皆知季方平属程党中人,今上便是再喜爱两位阁老,这个盐运使的位子也定不会交于其中任何一党。季方平在此处捞的银子兴许还要多于今上的私库。”
苏十三脸上的诧异之色渐渐变为赞许,他能看清这些事是因浸淫朝局多年,而眼前的小姑娘不过十一二岁,正是金钗之年不知愁之际,又如何深谙官场之道?
沈行书不理朝事多年,必不会将这些告知幼女,那她又是从何处得知?听闻余家嫡长女曾以才名闻于世。
他看向沈昭的眼神多了几许探究之意。“少明以为此事必能成?”
沈昭知晓苏十三心中已是意动,当下便道:“只要苏公子写下罪状,届时静候佳音便是。”
“得少明这番话,这罪状我写便是。”
苏十三忍不住笑了起来,不再是之前那般微笑,而是真正的开怀大笑。仿佛此刻让他写并非落人把柄的罪状,而是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
他很期待后续之事。
沈昭当即起身行礼,“我替两淮百姓谢过公子仗义之举。”
苏十三抬手还其半礼。
“要谢也该谢少明深明大义。”
两人继而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