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这事儿不对(2 / 2)
辽国,重新派了使节出使大魏,而且这一回的正使副使都是辽国有名有号的人物,正使耶律嗣臣、副使孙书宴。
这两人一个是正宗的辽国皇族,另一个是从父辈就投靠了辽国的汉人,耶律嗣臣是辽国君主的堂兄,手段强势为人跋扈,在魏辽关系上一直是个“主战派”;孙书宴的父亲一直被辽王委以重任,专门处理辽魏关系,其人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身为汉人,对大魏了解的优势,为大辽鞠躬尽瘁,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对付汉人的主意。
到了孙书宴这一辈更得辽人信任,将“汉奸”一途继续一条道走到黑,并且发扬光大。
大魏的朝臣们一听来的是这两个人,就都知道——事儿,要不好!
果然,辽使带来的“国书”里,辽国对大魏提出了两条要求,以弥补他们失去两位使者的损失:第一,要求增加岁币;第二,要求“归还”祖上被大魏人“侵占”的三郡六地!
至于大魏如果不照办,那就一句话——挥军南下,马踏大魏!
随着国书在朝会上被读完,大殿上一片纷乱,各路大臣纷纷出班,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有人说这不行,辽国这明显就是敲诈,如果大魏示弱同意了他的要求,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有人说人家毕竟是失了两位使节,表达一下愤怒还是情有可原的嘛,至于条件,那是可以谈的嘛。和做生意一样,和他们讨价还价,只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上,适当的赔偿,还是可以给的嘛。
有人说给点儿钱行,但地不能给,北方三郡六地,那原本在祖时就是汉人的地方啊,后来被辽国占了,魏太祖又给抢了回来,现在怎么就成了他们的了?原本就是汉人的地方,又何来“归还”一说?
不给地只给钱的说法被三司使强烈否决,原因就一个——三司是管钱粮的,大魏现在,是真没钱……
关于辽国的事儿是叶七七最为关心的,从那国书读出来之后,她就调动起全部的心思开始思考、头脑也飞速地运转起来。
这事儿不对!如果说辽国想要赔偿也不可能忽然就这样“狮子大在开口”,开出的“赔偿”银子数额实在是太过巨大,已经是原有岁币的两倍有余,就算是想要加岁币也不是这个加法儿,这条件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答应,辽国人再怎么蠢,也不是这个蠢法儿。
另外还有三郡六,就更说不通了,对这个要求,连最“主和”可能在背后与辽人有勾结的晋王一党,那都是不赞成的。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至少在表面上,“割让国土”这个罪名,谁都不敢担,何况是一国之君明宗,就算辽军真打了过来,他也决计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