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论学艺(1 / 2)
十天时间,周国强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一直没去网吧的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快速融入这个大集体当中。
按照正常规定,作为实习生,五点下班(有三十分钟洗澡时间,几乎每天都洗,不洗澡灰头土脸没法见人。)
为了留下好印象,他坚持与师傅们同进退,加班到六七点钟,没有加班费。
也是在这段时间,周国强琢磨出些许心得。
当工人需要眼力见,有什么小活得主动去干,若是等到别人来督促,那便落了下乘。
尤其是像他这种新来的实习生,很可能某人暗地里的一句坏话,就能断送实习生涯,虽说这种概率很低,但不代表没有。
筒节组对可谓是组里工作的重头戏,几乎八成小活都是这一工序的准备工作。
从滚圆转来筒节,两个人挂钩吊装,测量尺寸来确定每节摆放位置。
每个筒节都需要测量周长(俗称盘筒子)确定筒节之间的误差值,理论来说周长误差应该不超3毫米,但实际上误差在8毫米以内,大多可以借、匀开来了。
例如一节周长3000毫米,另一节3008毫米,理论精确计算,长的那边就需整圈高出1.5毫米,可完美借让匀开。
但实际操作,按照2毫米借让匀开,就已经算是好活了。
后期周国强也特别深入研究过原因。
一者理论与实践本就存在误差。
二者每节筒子都有焊道,焊道一般都会高于平面2-4个,为保证焊道不超差,焊道上下100左右的位置很难借让。
三者滚圆校园不可能保证圆度足够,加之操控滚圆机的师傅水平有限(不排除应付差事,想早下班,工资不满意,带情绪,等客观因素。)
过于不圆的筒节,组里也进行过抗议,典型的下找上,就算弄回去再回一次圆,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得到最多的答复就是“就这水平,不行你们自己回圆。”
如此无可奈何的答复似曾相识,环焊组找铆工组麻烦时,陈师傅偶尔也会这样回复。
在他看来,也许这就是此类老厂子存在的问题,一道工序不认真,下一道必然出问题,问题持续累积,最终出品不仅需要多花费时间,同时还伴随着瑕疵。
工人们并不会因为出点小问题就被开除,加之领导也时常和稀泥,谁都不愿意得罪,久而久之养成陋习。
有人说他们厂子属于养老企业,有没有本事都能混到退休。
想干就多干,不想干也可以少干,只要领导安排工作,你态度端正了,就算干不多,他也拿你没辙。
周国强不晓得这些习惯是从啥时候形成的,但大锅饭确实问题多多,若说一个车间是一大锅,铆工组就是一小盆。
都在锅里吃饭,就算你技术牛上天,也不可能撑死,就算你技术再烂,也不会被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