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无标题章(2 / 2)
第3次中耕时进行,以氮磷肥为主。每667平方米磷酸二铵5公斤,尿素10公斤,混合均匀后施入土壤。通过开沟培土,保证次生根生长发育,防止倒伏,减少子叶节以下基部分枝。
5、灌水
采用沟灌方式,减少每次灌水量的方法可有效防止倒伏。推迟灌头水时间,能有效地控制食葵株高。一般株高1.5米的品种,灌头水时应在花蕾直径4—125px时进行,二水在初花期,三水在灌浆期。株高2米左右的品种,灌头水时间在开花前4—5天进行(旱情严重,灌水提前),二水在头水后6—7天,三水在灌浆期。
6、授粉
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用“对花盘”、“粉扑子”、“棉线手套”等方式进行花盘间相互传粉,或收集父本花粉用小刷子轻轻涂抹在母本的柱头上。授粉在盛花期进行3—4次。
7、防旱抗旱
根据向日葵的需水规律和耐旱性,一般在播种到出苗阶段要掌握顶凌播种或抢墒旱播、播前浸种等都有良好的防旱抗旱作用。从出功垤现蕾阶段,这时幼苗地上部分生长较慢,根系生长很快,可不浇水,实行蹲苗。从现蕾到开花阶段,此时需水量占其一生总需量的43%,是关键时期。据试验,在现蕾期浇水一次的亩产150.5千克,现蕾和开花期浇水2次的亩产180.6千克,现蕾开花灌浆期浇水3次的亩产205.6千克。没浇水的亩产只有65千克。
在灌溉方法上主要分:播前的贮(蓄)水灌溉和生育期的灌溉两种。贮水灌溉又分秋灌、冬灌和春灌三种。主要是在中国北方从11月上旬开始到地表结冻前为秋灌,水分入渗较深,保水性较好;结冻后为冬灌,有疏松表土的作用;3月至播种前春灌。水分蒸发损失大,表土易结松结在盐碱地实行秋冬灌的,水量不能太大,灌后采取拖、耙措施,避免盐碱为害。生育期灌溉,在畦种并浇地区采用畦灌法,小畦浇少水,大畦条灌进度快。垄作地区实行沟灌,灌水深至垄高的三分之二,让水逐步渗透到根部。防止垄土板结。要克服大水漫灌现象,漫灌不仅浪费水、易灌不匀、使土板结,还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渍化。盐碱地灌水,一般采用大水灌、排结合的方法,起到淋盐洗碱的作用,灌后的地块,地表快干白时要及时松土保墒,压盐碱上升。有些地方在旱季过后,进入雨季还要采取高培土、深开沟等办法进行排渍防涝。抗旱灌水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的先进措施,效果将更加显着。
切花采收
当外层的舌状花开放时即可采收。在水中或保鲜液中瓶插寿命夏季为6~8天,冬季可达10~15天。一般在采收包装中把叶片去掉,留顶部1片叶为宜。切花可在2℃~5℃下贮藏1周左右。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收获方法:
食用及油料类向日葵
1、籽粒较小、不易落粒的品种,采用机收机脱;籽粒较大、易落粒的品种,采取人工收割、人工脱粒的方法。
2、及时收割、脱粒,及时晾晒、精选、装袋。
3、按皮壳颜色和籽粒大小分开脱粒,保证商品整齐一致。
4、储藏条件:食葵籽粒应在15℃以下的室内储藏,并注意通风干燥,不要置于室外长时间暴晒。储藏时间不宜超过一年,时间过长会使籽仁内的油分酸败。
观赏向日葵
切花分枝长度要达1000px以上。花期从6月下旬开始,选枝长60~1750px的花枝采收,进行预处理,然后10支1束,花头用软纸包裹,装箱上市。
问题防护
有些向日葵品种在叶腋间长出分枝,也叫分杈。多出现在现蕾至开花阶段。徒耗养分,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据观察,打杈3次的增产46.6%,打杈4次的增产56%。此阶段至少要打杈3次以上。打杈要“打早打小”,嫩小杈一抹就掉,省力又不伤茎叶。至于有些地方有打叶的习惯,要千万注意中、上部叶片坚决不能打,据试验,打掉中、上部5-10片叶的,一般要减产20%-25%。至于生育后期的下部老叶,为了便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可打掉少部分。
不良症状
(1)向日葵缺氮:苗期生长不快,植株纤细瘦弱,叶片小且薄,呈黄绿色或浅绿色;生育中期缺氮,下部叶片早期变黄,花盘小,营养器官生长明显变差,造成植株早衰;
(2)向日葵缺磷:植株和花发育不良;
(3)向日葵缺钾: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叶上现褐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最后干枯成薄片破碎脱落,含油量下降;
(4)向日葵缺钙:在形成花前后均出现茎弯曲现象;
(5)向日葵缺硫:叶和花序色淡,节间较短,植株矮小;
(6)向日葵缺镁:脉间失绿;
(7)向日葵缺锰:叶片呈网状失绿;
(8)向日葵缺硼:子叶张开后生长点受损或死亡或腋芽萌发形成植株,生育不正常,植株矮小,茎秆具褐钩纵带状痕。花盘形成后,支撑花盘的茎失去跟着太阳转的能力,有的总低垂着头,有的头总朝天,下部老叶肥厚,暗绿色,上部叶小且卷曲,叶肉失绿,叶脉突出;
(9)向日葵缺锌:生长受阻,上位叶黄化坏死;
(10)向日葵缺铁:上位叶片全变黄,叶脉仍为绿色;
(11)向日葵缺铜:上位叶与花冠畸形。
病害防治
几种常见的向日葵病害:
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发病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发病症状
1.立枯型
?向日葵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茎内输导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运输,叶片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2.烂盘型
这种病症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呈褐色且软化。遇多雨天气,病斑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转向正面,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可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
发病原因
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生活2~5年。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即为这种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经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作物上,子囊孢子发芽后即侵入寄主内,向日葵烂盘就是子囊孢子侵染后引起的。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7~8月份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