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朝议与倭国银矿(1 / 2)
第148章 朝议与倭国银矿
太和殿,户部尚书徐阶出列,朗声道:“启禀陛下,今年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成,因为江北的雨水偏少,导致陕西、甘肃等地粮食比往年减少……
“夏季的播种已经开始,但现今雨水不足,也不知今后几个月的雨水如何,臣怕到了秋收时依然难以丰产……”
听他汇报完,秦政蹙眉道:“北方出现干旱,确实是个问题,爱卿可有应对之法?”
徐阶沉吟道:“陛下,不如您向上天祈雨,您既是仙人,定能让上天降雨。”
“求雨?上天决定不下雨,便是求也无未必管用,朕以为还是要依靠人力。”秦政道,“陕西两地都可引黄河之水灌溉。”
徐阶道:“黄河之水虽然管用,但这两省地方太大,远水解不了近渴,纵是开凿水渠,一时也难以完成。”
“爱卿所言甚是,但不能坐以待毙。”秦政思索半晌,“这样吧,可以用飞船装水,运到受灾之地,进行灌溉,或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
“还有,令当地官府开闸放水,将黄河之水通过支流引到受灾之地。”
徐阶点点头:“陛下打算通过飞船运黄河之水?此法确实可行。只是,如此也并非易事,一则,飞船不好装水,再则,臣也不知那飞船装了水后能不能飞行。”
“爱卿不用担心,飞船可以一日不停地来回运水,纵然一次带的水少,也能起到缓解干旱的作用。
“至于你担心飞船载重过多,难以飞行,更是多虑了。下朝后,朕便安排下去,让龙禁卫前往。”
“是。”徐阶拱手,退回了班中。
“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何在?”
“臣在。”王莽和杨国忠出列,“陛下有何吩咐?”
“王莽,朕命你协同工部尚书,在陕甘宁三省修建水利,开凿水渠,将黄河之水贯穿三省各地。”
王莽有些惊讶,迟疑道:“陛下,臣主管礼部,事务繁忙,只怕抽不开身。”
秦政沉声道:“爱卿你如何不明白朕的意思,朕让你协同工部开凿水渠,并不是让你全部参与,而是希望你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一改以往修建水利的方法。”
王莽脸上现出一丝了然,明白了秦政之所以点名让他参与,是想利用他前世的知识,苍声道:“臣领旨。请陛下容臣一些时日,臣想几个方案呈送陛下御览。”
“爱卿,你要切记,新的修建水利的方法,要遵循省力、省时、省人工、顺应自然的原则,做到旱时能保证水源不枯竭,汛时能减轻黄河的压力。水渠堤坝可以用国商衙门的混凝土做……”
王莽点头:“陛下所言甚是。只是黄河之水向来从西到东、从北到南流动,若要将西北的甘肃之地,也笼罩在黄河灌溉下,须得仔细规划一番。”
“水渠的具体开凿路线,你与工部商议后确定下来。用飞船运水的事,朕会令龙禁卫即刻展开,确保今年秋天粮食不再减产。
“至于用于开凿水渠的人工,可以从当地就近招募,也可从各地没有田亩的流民中招募,也可以从他国招募。
“无论从何处招募,要确保不会影响百姓们种田,更要给足他们酬劳。
“徐阶、杨国忠,此事你们要注意,要让他们劳逸结合,不可使他们过度劳役。修建水利固然是国之大事,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臣领旨。”
“王承恩,令翰林院拟旨,传旨陕西、甘肃总督,让他们时刻关注旱情,若是有百姓粮食不济的问题,就马上开仓放粮,若是粮食不够,就向朕上奏章,或向龙禁卫反应。”
王承恩应声,让身后的小太监记下,等下朝后令翰林院拟旨。
秦政又道:“前些日子,朕通过在地方上的龙禁卫,对中原腹地的用水情况有了些了解。
“据村民们说,很多乡村中靠近田地的小河,前些年还水漫河塘,近几年肉眼可见地水量减少,一些很小的河塘,早已经没水,每年的雨量也越来越少,渐有出现旱情之势。
“朕担心再过些年,就会酿成极大的旱灾,此时须得早做防备,以免到时爆发大面积旱情,难以收拾。
“朕想,以中原腹地为中心,建设一条大的水渠,将夏国的各处湖泊、河流连到一起,确保在遇到雨水减少之时,能够灌溉田亩。众爱卿以为如何?”
工部尚书杨国忠笑道:“陛下圣明,早该如此。建一条连接全国的水网,无论是灌溉农田、排解洪灾,还是运输货物,都极为方便,到时甭管是旱灾还是水灾,都能有效抵御。”
见杨国忠一副无脑吹的模样,秦政笑了笑。
萧何出列道:“陛下,建设这样的水网自然于国有利,只是还要考虑到国库和人工能否支持,这样的一个大工程必然耗时良久。”
“此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朕的意思,是先从粮食大省的河南开始,以此为中心,向陕西、山西、山东等省份覆盖,西连川蜀,东入大海……”
萧何凝眉道:“陛下,若是将水引入长江,就会造成北方的水更多地往东南流,导致缺水……”
秦政沉吟:“到时确实会有这个问题,既是如此,那就不如将南方的水直接调到北方来。
“北方向来缺水,京都人又多,只怕以后会有用水危机,那便再修一条线,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
“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萧何一脸震惊,“向来都是水往东南走,把水反向调过来,这可不容易……”
“不容易是不容易,但未必不可行。”秦政道,前世已经有了经验,虽然现在技术有些差距,但只要花的时间够多,就肯定能做成。
“这是个大工程,朕不着急,能在五十年内建成,朕就很欣慰了。”
萧何点头:“既是如此,臣没异议了。”五十年?估计到时他都不在了。
“王莽,”秦政又叫道,“此事你也负责规划,一年内拿出整体方案。”
王莽应声:“臣领旨。”
“工部尚书,你只会地方衙门,让他们勘察地形,重新绘制水利图,送到京都。”
“是。”
秦政顿了顿,看向一旁道:“王承恩,皇庄的花生、红薯、土豆收成如何?”
王承恩面向秦政:“回陛下,红薯和花生还没成熟,土豆收了两千多斤。”
“两千来斤太少了。将收获的都种下去,到秋末就能有两万斤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