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较劲(13)(2 / 2)
“兵部为文官,总参为武官。文官领兵在宋以后,哪个有打得好的?本朝后文官领兵,虽偶有昙花一现,但多是一群纸上谈兵之人,看了本武备志,纪效新书就说自己知兵了,互相吹捧的话这些人还当真?”朱由榔忍不住吐槽起来,明末的统治阶级实在是太腐朽了。
“而军权全集于武人之手,也的确有安禄山故事之嫌。所以朕打算分开军令和军政。军令由国防…啊不…兵部掌管,专司军队调动,作战,情报刺探。而军政则管人事,训练,机构,装备…”
“嗯,就这样吧。这个回头你们给朕写个草案上来,朕与总参打过招呼了。”三两句话,朱由榔打发走了垂头丧气的兵部尚书。“怎么,又是来找朕哭穷来的?”这位尚书也倒是颇有前面几朝的遗风,已经好几次请自己开内库了。
“正是…自从陇川等土司叛乱以来,军费开支已增近万两,而税源也因为轨道占用,道路不畅受到影响,比往日里少收了三四千两白银,若不发债,熬不到下一次田赋了。”
说来惭愧,直到此时,朝廷的主要税源仍然来自于田赋(占比六成多),其次才是工商税和国营工坊(占两成多),剩下则是盐税等杂项。而田赋基本上一年只能收两次,其他时间只有工商税等在输血。于是,户部尚书又尽职尽责的来“打秋风”了。
而内务府的收入则来自于几处“皇庄”:这些土地示范性的采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对蒸馏酒,玻璃的专营收入。这些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拿出去补战争的窟窿没问题,但如果这么做,改进玻璃的生产技术又得拖一年。
唉!朱由榔再次体会到作为一个文科生的痛苦,此时的玻璃还在用管子人工吹,还有不到三十年,西欧大块玻璃的出现就会使得玻璃迅速降价,那自己岂不是白穿越了?
不行……
作为穿越者的那股子蛮劲,使得朱由榔摆摆手拒绝了他。“可内库也是要花钱的,虽然几十年这么打下来,玉牒上的人还不如太祖时代多,可这些人也是要吃饭的啊。”
户部尚书一边请罪,一边却仍然坚持要钱,这位从安龙一直跟随到阿瓦,历史上没能留下名字的小官,发挥了对帝国最大的忠诚。
不过,朱由榔也没打算一分不给。“这样吧,你让户部回头作一份表格,内阁批了报上来。但是,最多只能两万两。”
能要到两万两银子,户部尚书脸上乐开了花,千恩万谢的退了下去,“谢皇上恩典。”
请走了两名尚书后,朱由榔让杨在坐在椅子上,面对面与他说话。
对于这位善于领会他意图的首辅,朱由榔不介意表现出更大的恩宠。两人对坐着一问一答,杨在也习以为常,没了当初紧绷肌肉的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