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西南攻略(八)(2 / 2)
着史者只知一味地书写帝王将相,却不愿意用一点儿笔墨去书写匠人的功绩。正是因为历朝历代对工匠漠视,才让实学上千年来迁延不前,甚至还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倒退。”
二人知道宋文远一直在推动实学走入朝堂,让实学与儒学一样成为显学,然而却一直没有多大的进展。
这主要是实学太注重专业研究,根本就斗不过八百个心眼子的儒生,凡是喜欢实学,愿意专研实学之人都是非常纯粹之人,让这样的人进入朝堂,其实本身就是对人才的浪费。
宋文远也很清楚这个道理,然而朝堂上没有实学的代言人,就算自己一直力推实学的地位,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实学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成原来的地位。
什么时代都是掌握权力的人的天下,没有权力的保驾护航,又怎么能让实学一直顺利的走下去。
这也是宋文远力推工业化的另一个原因,只有让工商业主的地位抬头,也只有他们才能有一定的几率对抗儒生。
工商业者是实学天然的盟友,因为想要发展工商业就离不开工匠的支持,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哪一处都离不开工匠的付出。
更重要的一点是,推广义务教育,在教材上进行引导,只要不是以经史定乾坤,儒生就不可能一家独大。
这就是一个水磨工夫,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华夏下一代的百姓,儒生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新政上处处想给宋文远使绊子。
然而宋文远的背后是一个想要君临天下,不受儒生左右的郭宗训,皇帝手握军权,天下最精锐的人马都在皇帝的手中,这些人就算是再有怨言,也不敢轻易地跳出来,只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这也是儒生们明明知道大农场更有效率,自己收益更高,却不愿意主动改变,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他们主动改变,必然要舍弃一大部分的百姓。
这些无地可种的百姓就会成为流民,然而朝廷堂而皇之地将这些人接纳,这些人就会成为朝廷最坚定的支持者,成为反对他们的急先锋。
与那点儿看得见的利益相比,儒家长远的利益才更重要,通过土地控制人心,将百姓操弄于股掌之中,才是最大的利益。
张琼是纯粹的武将,又生性敦厚,只想安安稳稳做一个护国的将军,然而他不得不承认,一旦天下太平,儒臣肯定会力压武臣。
这是文武之间的选拔机制,以及适用范围所决定的,文臣可以通过科举制度不断换上新鲜的血液,而武臣只能在最底层的士卒中选拔人才,以及将门传承。
然而将门传承是最不靠谱的,虎父犬子是大概率的,虎父无犬子才是小概率的。
就算是武臣也能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人才,然而武臣天生的劣势就让人才的选拔困难重重,只要能够过得去,谁愿意让自家的孩子去过刀头舔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