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十三章 义军颓势(2 / 2)
城外的工业区才是一个经济中心的灵魂所在,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工业生产都安排这些地方,而工厂的工人们就近居住,就形成了城外的居住区。
城外的居住区主打亲民、舒适,由于就在工厂周边,工人们上班也方便,这些地方的房子主要以经济实用为主,没有那么多华而不实的装修。
在价格上面也会与城内的房子形成强烈的价格冲击,一套城内的房子至少能换十套以上城外的房子。
就是要这种价格差,才能体现出豪华住宅的价值。
随着自来水的不断推广,伴随着自来水走进千家万户的是抽水马桶的使用,城市里旱厕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走近旱厕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观。
————————————
随着王小波与李顺的义军不断向东推进,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士绅大户们联合起来组建了一支又一支的民团,用来对抗不断向东推进的义军。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民团的战斗力也在战斗中不断得到锤炼,使得义军推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伤亡也在不断的增加。
等到义军推进到恭州的时候,面对固恭州坚城的民团力量,王小波与李顺连续攻打了一个月都没有拿下这座巴地坚城。
义军的颓势渐渐显现,若是不加以改变就算是有宋文远的背后支持,义军也打不过联合起来的士绅集团。
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起义军根本就没有一个远大的行动纲领,也没有一套能够自洽的学说佐证自己的合法性。
在基于愤怒而掀起的反抗浪潮退却后,便会暴露出小农意识的短视。
比如义军的头领们,纷纷把从士绅大户手里抢掠到的财物,悄悄转移到家乡,期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过上士绅大户的生活。
这样的思想注定了农民起义,一旦手里有了一些资本之后,便会生出惰性,农民军的战斗力也会在富裕之后降低。
收到义军顿兵在恭州城下的消息时,宋文远已经抵达到了昌州城。成都府路的新政已经基本推行完毕,接下来的新政重点是梓州路以及北边的利州路。
昌州虽然距离恭州只有二百多里,但是却多是山路,道路难行,夔州路大部分地区都是处于多山地带,是巴蜀的门户。
这里汉夷杂处,民风彪悍,士绅们只要肯花钱,就不愁招募不到敢战的士兵,尤其是那些山里的山民,更是好勇斗狠,只要钱粮给到位,想拉多少人都没有问题。
对于义军的颓势,宋文远早有预料,这样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根本不可能走远,这样的一支农民军就算是全部覆灭也没什么可惜的,不过眼下却不是时候。
因此在与坐镇昌州监视义军的曹彬与张琼商议过后,决定抽调一支人马换上义军的军服,帮着义军打下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