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新旧对决(下)(1 / 2)
第318章 新旧对决(下)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些原本掌握着舆情方向的儒臣,忽然发现他们赖以使用的舆情攻势失灵了。
这些年朝廷的邸报下乡,早已让江南的乡村百姓不再那么愚昧,皇家财团会在每一个村子安排一个读报员,专门给百姓讲解邸报上的内容。
江南的百姓早已通过邸报了解了北方新政的一切,每一次听到北方新政的消息,百姓们都会对读报员发出灵魂拷问:“为何江南不能推行新政?”江南百姓也一样不想再服徭役,要知道百姓对徭役的痛恨,远甚于对赋税的痛恨。
相比于读书人还在用写文章,便小段子在文人之间互相传递,高级一点儿的编个戏文、话本在民间传播。
宋文远直接抓住了邸报,利用邸报的特殊性,将邸报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化,将宣传直接对准了最底层的普通百姓。
宣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天两天看不到效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读书人在舆情的对抗上首次出现了失利,当士绅大户安排人到百姓中间煽动百姓起来闹事的时候,结果却被早已盼望着新政赶快实施的百姓打出了村子。
士绅惯用的挟民意以抗朝廷的手段,在邸报的舆论攻势下没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了底层百姓的支持,单凭着乡间的几个士绅根本就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反对力量。
在新政全面推广的过程里,士绅成了完完全全的边缘人,即使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新政的实施。
宋文远对江南的定位是种植经济作物,因此江南的土地大多都是种植桑茶、只有连片平整的土地才会推广水稻的种植。
至于大家都种植桑蚕,粮食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上在宋文远的设计中,每一个行政区内都不可能单独形成经济闭环。
一旦有人想要借助一地举旗造反,只要其他地方不起兵跟随,就是困都能将其困死,至于说群起响应怎么办?
这个问题就要问朝廷到了做了什么,会让天下的百姓恨不得立刻推翻这个朝廷,若是朝廷倒行逆施,将这个朝廷推翻倒是一件好事。
新政推行比宋文远预想的还要平稳,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宋文远决定暂时离开中原到南洋过一段四海之主的日子,顺便将王小波与李顺这些义军安置到南洋的各个节点上。
回京与皇帝长谈了一番,尽管皇帝非常不舍,还是尊重了宋文远的想法,允许他暂时离开大周。
“文远!新政已经推行完毕,大周的疆域也直逼汉唐,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如今正是大周最好的时候,你为何不留在中原看着大周一步步走向强盛。”
“陛下!如今整个天下都是臣的新政系官吏,只要臣在大周一天,他们就必然以臣马首是瞻,陛下信臣,可是臣信不过自己。
万一哪天臣犯了糊涂,被底下的人架着黄袍加身,臣这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为了不让这种事发生,臣离开一些年头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