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震惊(2 / 2)
王邛连忙抱着武鼐的腰,在首座的武诸葛一心计算着能从李佑那里唠到多少,突然见状也是火了骂道:“放肆!武鼐你给我退下!”
大厅内这才静了下来。
“走,既然相公喊我们过去搬东西,那总不会乱说,是真是假……我们过去瞧瞧就知道了!”
张壮根心里已经信了半分,但是也不理解为什么李佑居然让他们来搬银子,那不是白白让他们分这一杯羹吗?
曺二心里则是掀起来惊涛骇浪,要知道这武兴山匪可是吓得沔县惊慌失措,这就被干掉了?
这个李佑未免也太过可怕,听那瘦猴儿说有着二十多匹战马,这可是一笔大财啊!
隆庆时,边市上等蒙古马官方价一匹八两,民间价十余两,崇祯七年后,一般的膘马打底起五十两白银,如果是训练有素的战马,一匹马八十两银子,一百两银子都很正常,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价格,也往往是买不到,毕竟乱世中,马可是首当其冲的战略物资。
而铠甲这里,大明中后期大规模列装的布面甲,便宜些的裲裆,没有铁胄,也就是四两多些,有臂手连带腿裙的,一般在八两左右(以粮价折合,约为后世一万元左右)。
一些上好的紫花布面暗甲,加上八瓣铁胄,至少在十五两以上。
明朝的军备生产力是极为惊人的。
如嘉靖年间,一个太原府一年就可以生产出2万套盔甲,一个军工工厂更能在五个月内制造上百门大将军炮。以及《凤阳县志》:“嘉靖中曾(金先)曾巡抚三观,监造甲胄四万有奇。”一年可造出甲叶500万片以上,很明确使用了水力锻锤。
万历年间,仅京师库存的堪用盔甲就有50多万套,而且在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元年,明朝给辽东发放了27万套盔甲。
后世考古挖出来的中样佛朗机,据编号表明有一万七千多件,比《大明会典》里的记载多得多。一万七千件是什么概念?1637年英国战争委员会清点火炮发现库存只有81门加农炮,4门隼[ sǔn ]炮,195门小炮。
或许人家的炮比较先进呢?松锦之战“达贼将松山二十五、二十六日猛攻,城中得打进炮子600多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明一斤为0.6公斤,十斤差不多14磅,一百多年后,拿破仑对于12磅的青铜加农炮赞不绝口。
明朝先进、开明的文化氛围,导致引进了各种火器,可实际上每一次都要进行改进,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欧洲战场的战争烈度和明末的战争烈度根本不是一个维度。
至于铠甲这里,在西方,波兰显克微支着作《十字军骑士》里写到:兹皮西科叔侄从两个弗里西安人手里抢过来的武器、马匹、衣服和珠宝等等,就值得上三四个上等村庄。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其中的两付盔甲,说明一副好盔甲价值相当高,估算一下在中世纪波兰相当于1个上等村庄。
从此不难看出,东西方的社会生产力,是差了一大截的。不要说什么人口密度,沙俄当时属不属于欧洲?如此大的地方养不了足够的人口,那不是落后的生产力是什么?
顺便说一下这种铠甲上明末战场也是该渣就渣,原因很简单,明朝北方战场主武器一直是火炮,把火炮当枪使,明初如此,明末亦是如此。
因为大明的恐怖生产力,远远超过正史所记载,要知道明朝的私营作坊是极为活跃的,而这些作坊为了逃税,他们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任何的典籍之中。综上,大明恐怕早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这个范畴。
如今乱世,一套棉甲的价格早都翻倍,一套札甲的价格最低都是三五十两,而布面暗甲也是翻到了三十多两左右。
曺二心下迅速计算着:“这些算的话,光是马可就有两、三千两,如果真有五十套重甲,那么怎么都接近五千多两了……”
于是瞬间跟着大队人马,便是朝着武兴山赶去,途中人群中还是有着不断的质疑声。
可等瘦猴儿故意带着他们走南山小道,看到地上鲜血泼洒汇聚的血水潭,还有那一具具尸体时,惨烈的画面,让得他们一个个震的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