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高句丽朝堂上的阴谋(4k)(1 / 2)
高句丽王国国都,国内城王宫之中。
一名太监捧着一份写有“加急”字样的信件来到了先王安藏王王妃松婉的宫殿,见到了松婉。
“主子,这是辽东城太守打辽东城传递过来给安原王的加急信件。”
“您先看看这加急信件里写的是什么,若是没有问题的话,小的再把这封信件送去给安原王过目。”
说着,这名太监把自己怀里抱着的加急信件呈到了松婉面前。
作为高句丽先王安藏王的王妃。
松婉的容貌虽然不能算得上是顶尖,但也是万里挑一的程度。
再加上她那一身的华丽服饰和装饰,松婉的容貌也算上的人间绝色了。
在太监的邀功的目光之下。
松婉伸出羊脂白玉一般的柔夷,轻轻拿起了那封加急信件,不急不缓的翻阅了起来。
加急信件里写着的正是白度军的情况。
内容大意就是白度军占据了安市城,并且向着安市城周边的其它高句丽城池开始了扩张。
辽东城太守无力收回安市城,同样也无力阻止白度军的扩张。
所以辽东城太守请求新王安原王派出足够数量的高句丽王国主战军团支援辽东城。
将手中的加极信件轻轻合上,放入怀中。
松婉一边踱步一边开始了沉思。
她是先王安藏王的王妃。
但若仅仅只有容貌,她也是无缘触及到王妃之位的。
真正支撑松婉成为王妃的,是松婉的母族,高句丽最顶尖的世家松家。
至高句丽建国于今日,松家前前后后出现过不下十位王妃。
每一位王妃都出现都极大地加固了松家的势力,让松家越发的壮大。
直至安藏王在位期间。
松家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句丽王国除王室以外最为强盛的世家。
当权势大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往往就会开始图谋更多的东西。
松家也不例外。
他们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于高句丽王室之外最强盛的世家了。
恰逢安藏王遇刺身亡,安原王登基为王的时期。
松家联合了另外几个高句丽王国顶级世家,试图推举安藏王九岁的幼子朱曦上位。
几大顶级世家联合在一起,几乎把持了整个高句丽朝堂。
再加上王宫之中的安藏王王妃松婉在王宫之中的内应。
双方之间里应外合,牢牢地掌控了整个高句丽。
新王安原王虽然登基为王了,但直至今日也依然没有把持权势。
松婉看向了自己面前的太监:
“这封加急信件,我父可曾知晓?”
“已经知晓!”
太监点了点头。
“他怎么说?”
“隐瞒信件!”
结合以目前的局势,松婉对松家家主的决定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朱奕已然支撑不了多少时日了。”
“用不了多久,他就该从了王位上下来,让我儿朱曦上去。”
“但这份加急信件是朱奕翻身的关键!”
“若是将信件送至朱奕手中,他就可以以驱逐汉军为由,将军队掌握在手中。”
“军队掌握在了手中,我等自然也就无法再继续钳制朱奕。”
“他安源原王的位置也就坐稳了!”
松婉眼中闪烁着光芒,眼神之中尽是坚定之色。
“一旦让他坐稳了王位,我儿朱曦今后就与王位无缘了!”
“这份加急信件无论如何也不能送到他手中!”
松婉行怀里拿出了那封加急信件,递给了太监:
“带下去,把它烧了!”
“是!”
太监点了点头,带着这份加急信件从松婉面前离开了。
然后离开之后的太监却并未将加急信件烧毁,而是带着这份加急信件往安原王所在的位置上走了过去。
……
第二天。
高句丽朝会召开。
安原王坐在王位之上,殿内站着高句丽王国的满朝文武。
一番正常的上朝流程过后,安原王看向了下方的文武官员。
“众位爱卿,今日可有要事要与本王禀报?”
殿内的高句丽文武百官纷纷不言不语,无人上前谏言。
见此,安原王心中很是气愤。
但他却没有表现在脸上,笑眯眯的选中了高句丽文武百官之首的松家家主。
“松爱卿,今日你可有事要禀报本王?”
“禀大王,臣无要事禀报?”
“当真?”
“当真!”
“砰!”
安原王猛的一拍王座,拿出一份信件扔向了松家家主。
“你说无事禀报,那这是什么?莫不成你一无所知?”
信件跌落在地上,封面上的“加急”二字显得格外鲜艳。
松家主周围的一众高句丽如文武百官心惊胆颤。
这封信件怎么落到了安原王手里去了?
这安原王要是借题发挥的话,他们这里面可就要有一大群人下马了!
然后松家家主却不慌不忙,向安原王一躬身说道:
“臣知晓,但臣并不愿大王出兵!”
松家主的话让周围的高句丽文武百官更加心惊胆战了。
汉军都占据了安市城了,用不了多久就连建安城都要沦陷了。
整个高句丽王国国土都失去了七分之一,这松家主怎么还敢说出这样的话?
许多人都以为松家家族得了失心疯,要把松家偌大的家产葬送在今日。
但是安原王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们全都松了一口气。
“百济国请求我国派兵覆灭新罗。”
“新罗覆灭之后,我国与百济国共同瓜分新罗。”
“此乃开疆扩土之功,你为何要阻扰?你究竟是何居心?”
“大王继位不久,应当休养生息,不宜立即开战!”
“一派胡言!我国兵强马壮,又何需休养生息?”
安原王望着朝堂之上的高句丽文武百官下令道:
“众爱卿听令,本王新继位王位,理应积极扩张国土,壮大高句丽!”
“今日下午,本王要亲自点兵五十万,任命将领统帅大军征讨新罗国。”
当天中午,安原王不顾松家家主派兵出征新罗国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