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章 沈不凡只信自己(1 / 2)
“兮捐微躯,舍身取义。义者,宜也”,秦夫子看弟子的样子就知道有他自己的见解,心头又期望起来。
沈不凡作为他最喜欢的弟子,才华横溢,最重要的是在秦夫子看来,沈不凡贯通古今,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沈不凡过往的对话中秦夫子能感觉到这一点。只是沈不凡没有资格去做开门立派的宗师。或许沈不凡自己也没有想过这事。
秦夫子似循循善诱般道:“管子曾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与我儒门先圣所倡导之礼义仁智信颇多交集。如今简而化之,乃世间之正义道统”,看沈不凡频频点头,微笑着道:“如你所说的四句话中,天地万民同样所指”。
“义”这个字,在儒家来说是个很模糊的字眼,没有如同“礼仁智信”四字一般做出明确的解释。在孔子的学术思想里,“仁”是其主要核心,“义”很多时候可以看做是“礼”的某方面的补充。
自孔子之后,“义”的解释有很多种,到乾朝时基本的主流认识就是“正义的信仰”,这个范畴很模糊也很广,包含的东西很多。
“恩师所说弟子认同,义者宜也,合乎即可”,沈不凡侃侃而谈,道:“可是合乎谁呢”?
秦夫子皱眉道:“合乎于义也,这又有何质疑的”?
沈不凡道:“恩师,弟子并非不信义,只是审判义的对象我不信任。比如此次学生事件,大家都说要参与进去出一份力,为枉死百姓、为天下正义故,然而你我皆知,此事错综复杂,并不一定游学声讨施压就是正义。那是他们认为的正义,不是弟子认为的”,说道这,他又顿了顿,道:“或许恩师可以举例,在天下生死存亡之际,若牺牲一人即可挽救。若有人舍身,可曰舍身取义”?
秦夫子不加思索道:“不错,自然算得”!
沈不凡摇摇头,道:“恩师,可是谁说这是生死存亡之际就一定是生死存亡之际?谁说牺牲一人即可挽救就真能挽救?弟子以为不然。世道人心最难测,生死之际弟子怎会轻信他们”?
想到这,沈不凡脸上哀伤顿显,道:“从古至今就没有过理想状态,皆由权势者定义。芸芸大众,都只是棋子而已。弟子不愿意做任何人的棋子,只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不能,也要努力奋斗过”,他越说越诚恳,道:“在如今这等形式下,弟子以为越是大事紧要关头,越没有正义,只有掩饰和巧言。如果说有人信而践之,众人可夸其舍身取义,弟子却以为那是他本人觉得值得。至于到底是不是义,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段话是沈不凡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深刻而又狭隘地向别人阐明自己内心的部分想法。
归根结底,在沈不凡看来生命最珍贵。任何的洗脑和掩饰都不能有足够的理由去让别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哪怕是天道正义。倘若他沈不凡哪天真走到让别人为他献出生命那一天,他一定怀有自己的仁慈之心,那便是让别人愿意值得,不带欺瞒。
比如那次他跟哑巴说去谋杀刘昭的事。沈不凡个中曲折都据实相告,绝不会说什么大义。
只是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的命一点都不珍贵。和平年代能吃饱饭已经是幸运,遇上动荡四战的年代,连猪狗都不如。毕竟猪狗可以饱腹,而贱民不可以。上层更是杀的人头滚滚,斩草除根指引下的灭族是常态。
稍微好过点的中层读书人和官员,他们的眼里也许有道义有信仰,有社稷有国本,偏偏没有百姓的命。
沈不凡正是基于这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让他不看正义,只凭借自身有别于这个世界的灵魂来判别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