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荆楚大地(下)(1 / 2)
……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我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为全国首批一百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是我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一九八八年,被政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文明的重要摇篮。”
“楚文化是我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现今荆楚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在铁器出现之前,铜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广、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种金属。楚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青铜礼器是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文化进程”均“蕴蓄于其中”。楚国的青铜礼器有鼎、簋、敦、盏、壶、缶等。”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荆楚省文物点有一点五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十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五十四处。全省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五个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屈原出生的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西汉沿革至今的问津书院;蕲春县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闻名。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
“还有明代皇陵,位于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陵区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佑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六点五米,厚一点九米,周长四千七百三十米。一九九八年被政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荆楚还有许多民间艺术,例如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荆楚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一九二六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是荆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楚剧经政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审陶大》、《合银牌》、《斩李虎》、《宇宙锋》、《闹金阶》、《哭祖庙》等。”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荆楚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