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五章 争起贡院(1 / 2)
今年的菊园诗会,因为古浩天的四首菊花诗而名噪一时,文人雅士,青楼楚馆,无不传唱,连带着古浩天和王伦的斗诗故事,也被人们传遍了大街小巷。
高升客栈这几日也是访客不断,但他们都赴了个空。此时的古浩天却在梁山的后街里,逛逛街、看看训练、读读东坡文集,过着悠闲的日子。
原来菊园诗会的次日,颜俊卿送来了《东坡文集》时,提醒说,如今他可是济州名人,要他做好应酬各路来访的准备。古浩天一听头就大了,看看反正放榜时间还长,而且梁山距此也不远,便逃也似的回来了。
暂不论古浩天的悠闲生活,且说那济州贡院里头,这几日一众考官却是忙的旰食宵衣。大伙儿围着几千张考卷,没白天没黑夜的忙碌着。
“这等文字功底也来参加乡试,真是误人功夫。”
这时,一个阅卷的官员,拿起一份试卷看了几眼,不屑的说了句,便把扔到了一旁的竹篓里。
“何等试卷,让刘兄如此不屑。”
而此时刚好有一个巡查的官员经过,他好奇的拿起那份卷子,看了起来。
只见他看着看着,神情渐渐的深沉,并且还找了一处座位,坐下来静心阅看了起来。
“时兄,这等劣卷如何看得津津有味,那里头莫非绣着花不成。”
那姓刘的考官,见那时氏考官对着一份废卷,却越看越有味,不由得好奇的问。
“绣花倒是没有,不过这些策论,以我看来倒真是花团锦簇、沉博绝丽,便是省试、殿试也是拿的出手的。”
那时考官对这份卷子似是十分中意,言谈之中甚是推崇。不过那刘考官听了却不乐意了,他刚刚把这卷子作为下等卷给黜落了,而时考官却把它说的这么好,这不是说他没眼光吗。
“时兄言过其实了吧,这卷子在下虽未细看,但那文字确是着实的不堪,仅凭这一点,黜落也是应该的。”刘氏考官不悦的说。
“文字倒确实有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刘兄可看过这两篇试策,‘金乃稚虎,辽为老狼,周为田马,若助狼拒虎,或有生机,若驱虎吞狼,则为虎口之食’,这等深邃言论,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一般士子何人又能思想的到。”时考官正是看中策论的内容,故此才坚持己见。
“狂妄之语,焉知不是哗众取宠,搏人眼球。”那刘氏考官算是与时氏考官扛上了。
两人的争执,一时引起了周围考官的注意,便有人围着那卷子看起来。随后这些人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可能是这份卷子太过特殊,最后竟形成对立的两派,说好的极为推崇,说不行的却极力贬低。双方争执不下之后,便一致意见请知府大人定夺。
内堂之中,济州知府张叔夜正在审阅卷子,突听得外头吵闹,正欲叫人出去询问,却看到几个考官拿着一份卷子进来。
“文彬,你身为教授,因知规矩,怎在贡院里头喧哗。”张知府见领头的时氏考官,便开口责问道。
“文彬唐突了,只是这一份好卷子,就此黜落在下心有不甘,故起争持。”
原来这个考官便叫时文彬,若时古浩天听了,必定知道此人便是后来的郓城县令,水浒传里评价他“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名为县之宰官,实乃民之父母”,是全书中难得被好评的朝廷官员之一。
“大人明鉴,此卷非但文字不通,且满纸荒唐言,实不该取。”刘氏考官争辩道。
“卷子留下,待我看了再说,且下去好生做事,须知尔等一念一行,便关乎士子一生一世。”张知府接过卷子,郑重的吩咐道。
几位考官行礼退下,张叔夜张知府把那卷子在案上摊开,心里也有几分好奇,这究竟是甚么卷子,竟引得众多考官如此大的争议。
他先看了帖经、墨义,发现一字不差,心想这士子底子倒是不错,再看那诗赋,又觉一般,然后便看那经义、论策。粗一看,果然文字浅白、全无古韵,不过胜在词能达意、条理清楚,于是他耐心的看下去。两篇试经义看完,他便觉察到这卷子有些意思,随即接着看两篇试论,想不到也是眼光独到,当他看到隋和亲试论的最后,那一句“汉家若有好儿郎,何须弱女出阳关”时,登时心生无限感慨。汉家儿郎今何在?汉家儿郎今何在?他在内心禁不住数次的问自己。
经义和论看过之后,便剩下最后两道试策,张叔夜此时已经不再怀疑它的水准了,他只是想着,这两篇策到底能给他什么样的震撼。
第一篇便是关于淮水救灾,文章中提出的治河策略,好似为淮水量身定做一般,无一不讲到要害之上,尤其结语提到,“天灾实则人祸”更是振聋发聩。
张叔夜闭上眼平静了一会,然后把目光投向最后一篇试策。作为大周朝廷少数的有识之士,对北边的外患他一直忧心忡忡,所以本次乡试才出了这样的题目,本也没抱什么期望,但这位士子,前面给他太多的惊喜,他不由心生强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