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被动(2 / 2)
反而因为德国的技术突破,让当年的几个胜利国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早就二战后导弹发展的百花齐放!
当年没有卫星,这两位仁兄的制导方式大同小异,都和惯性制导有关。V-1是飞航式导弹,当年英国也叫这种导弹飞机导弹。因为它长这样子▲。看起来就像是一台加了弹头,可以自己寻找目标进行攻击的飞机。V-1导弹是德国研制的第一款导弹,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V-1采用的是单纯的惯性制导。
所谓的惯性制导就是利用陀螺仪和加速计实现定位,然后自动修正姿态,使导弹飞行姿态符合发射前设置的参数,从而实现准确打击目标。
其具体的工作过程非常具有朋克风,全部是精密机械结构运转。发射前,德军参谋在地图上标定自己发射阵地和敌方目标的坐标,然后计算出飞行时间,将相关参数输入到导弹。
然后导弹“嗖”地起飞,同时利用陀螺仪不断测量自己的角度差,并通过加速计和空速管测定自己的加速度和速度,实现自我定位。然后这个时候陀螺仪不断帮助导弹稳定飞行姿态,同时修正飞行参数,导弹上的计时器也在一分一秒的过去。
终于,计时器开始倒计时,导弹也已经飞行到了目标附近空域。计时器咔得停止,一系列的机械结构驱动油路阻断器阻断供油,然后导弹失去动力摔向目标爆炸。
这种制导方式是人类导弹制导的开端,不过一项新技术的开始运用是很不稳定的,V-1导弹也未能免俗。二战期间,德国一共向英国发射了将近1万枚V-1导弹,大概有7000多枚没有故障到达英国被英国防空系统发现。
在英国防空系统的打击下,有一半成功飞到地面发生爆炸,这个成绩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同时也给英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V-2导弹相对于最开始的V-1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制导方式也从原来单纯的惯性制导升级为惯性导航加无线电指令制导。在发射之前,也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首先要在地图上确认发射阵地和目标坐标,从而得到飞行时间,弹道参数,最后确认导弹的发动机关闭时间。V-2导弹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垂直发射。
在垂直上升-29公里后,通过之前设置的参数,超目标方向以一定角度飞行。这个时候陀螺仪控制飞行姿态,地面控制站不断发射无线电调整导弹飞行参数。在到达设定时间之后,关闭发动机,导弹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击中目标。
美国的机械陀螺仪
其实不仅是导弹,我觉得德国应该算得上是整个现代军事工业的师祖了。听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叫做“前苏联和美国研究德国的尸体,俄罗斯则研究前苏联的尸体”。意思就是,前苏联和美国的武器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全部得益于德国的失败,然后在德国的武器基础上进行研究。
现在的导弹根本无法通过gps来进行定位,所以刘玄武很不爽,这导弹和之前的而战导弹区别并不大,算是幸运弹,只是故障率小了很多,而且是点打点,可操控性不强易于拦截,所以看到有军舰海军还是很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