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会试 下(2 / 2)
“韩珣年岁尚轻,恐怕还需要再多多磨练一番。”
顾宗玉对韩珣还真的不怎么了解,他的父亲也没有和他过多的谈论韩珣,所以说,他对韩珣的了解真的有限,想到韩珣如今的年龄,他非常客观的给出了他的猜测。
楚匡明对此摇了摇头,笑道:“我看韩珣未必不能一鸣惊人。”
两人的对话,曹贤亮清楚的听在耳中,他疑惑的问道:“两位大人所说的韩珣是何人?”
“成国公世子,韩珣。”
“成国公世子,韩珣?”
听到这个名字,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曹贤亮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
韩珣自然是不知道闲来无事可做的三位主考官将他的名字挂在口中,在讲文章誊写到墨卷上之后,简单的休息了一下后,他想趁着现在凉快,太阳还并未落山之际,在完成一篇策问。
第二篇策问:“不耕而食者塞路,不织而衣者实繁,浮泛之户渐多,兼并之家日富……所以备边有馈运之劳,积粟无通济之术……而来虽闻建议,未见成功,其理安在,幸为敷陈。”
土地问题向来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更是关乎立国之本,字前朝后期均田制废坏之后,土地私有化就越加的严重,而晋太祖立国之初也并未阻止这种情况,这导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
这就直接导致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贫,这势必导致国家财政急速减少,而朝廷又时刻为西北可能的战争时刻做着准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得形式更加的紧迫。
而末尾的两句话语言急迫恳切,既是求贤若渴,也是希望众学子能想出一条良策。
对于支持出这道策问的考官,韩珣是要表达敬意的,因为这位是真的诊断出了大晋朝最需要根治的顽疾,土地兼并。
对此,韩珣执笔如此写道:“昔黄帝设井田之法,周文用土着之令,故生民之众寡……而廪庾之积,未至陈陈相因;流亡之人,犹复稍稍而出……”
韩珣借用黄帝和文王的故事说明了古法的益处,并在文中表明虽已过数代,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故此,他认为对于失去土地的流民应该“利其衣,食其源”,鼓励他们重新回到生产,而对于地主豪强则是“抑兼并之人”,主张“提利权而均国用”。
洋洋洒洒一千五百余字,韩珣笔不停缀,一蹴而就,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完成了五道题,每篇文章他都耗费了不少心思来揣摩,因此,接下来他需要好好的休息一下。
韩珣仰起脖颈,借着桌子上的蜡烛所散发的亮光朝对面的号房看过去,发现许多考生在灯光下依旧在神情认真的执笔作文。
因为他们想要好好的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博取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即使最后真的失败了,也能对自己这些年日以继夜的努力问心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