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宝钞之威(中)(1 / 2)
第52章宝钞之威(中)
叛乱平息后,隋文帝任命冯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大业七年(611年),冯盎跟随隋炀帝杨广出征辽东,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义宁二年(618年),隋朝灭亡,冯盎赶回岭南,集聚民众,自任首领,统率部众五万人。不久,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地区依附割据岭南的林士弘。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广州(一作番禺)、新州(今广东新兴)的贼帅高法澄、冼宝彻杀死原隋朝官吏,占据二州,归附于林士弘。冯盎不忿其作为,率军打败他们。
不久,冼宝彻的侄子冼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军众,自称首领,与冯盎对抗。冯盎率军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头盔大声喊道:“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对其功灼闻听繁多,于是大多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队伍因此而溃散。
冯盎就此活捉冼宝彻、冼智臣等人,于是占据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的地盘,自称总管。
当时,有人就劝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二十其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岂是赵佗的九郡能相比?现今名份还未确定,请加之‘南越王’名号。”
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子,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担不起重担,使先人蒙受耻辱,怎么敢效法赵佗,自己称王一方呢?”遂拒绝了他的提议。后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冯盎接受唐朝名将领李靖的檄文,率领部属归顺唐朝。唐高祖李渊在冯盎的辖地设置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今广东阳江)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任命冯盎之子冯智戴为春州(今广东阳春)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今广东雷州)刺史。不久,唐高祖再改封冯盎为耿国公。
贞观元年(627年),冯盎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唐太宗李世民打算派右武卫大将军蔺暮等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大臣魏徵(魏征)劝谏说:“中原刚刚平定,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而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不宜兴师动众。”
唐太宗说:“上告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怎么能说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呢?”
魏徵答道:“冯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现在告发他谋反已有几年,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各州府既然怀疑冯氏谋反,陛下而不派使臣前往安抚,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这样可以不必劳动军队而使他顺从。”唐太宗于是下令收兵。
同年十月初六日,唐太宗派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则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
唐太宗说:“魏徵让我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不能不加赏。”遂赐给魏徵绢帛五百匹。
而这一世,由于李楠这个始作俑者的出现,独平突厥犯边,焚坑百万(被人为夸大),使得大唐各路不臣之人,系数因唐王李二之敕令,尽皆落马,而刚好冯盎闻听此事,本来只是让儿子冯智戴归令的他,却是自己同时归京,以探虚实。这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其实,这一路北归,冯盎感受最多的,就是大唐继隋乱后,逐渐归于平静。因为路途遥远,他们一路车马舟行,也是真切感受到了从南到北的变化。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大唐民间的氛围,从南边的富庶麻木,逐渐到北边的清贫活气,是的,就是南人富足却生如行尸走肉,北人贫却面有人色,南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北人权贵,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穷人却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那句大唐人,宁可站着死,不可躺着活的话,在渐北之地,切实让他们感受最深。
就连旌节使,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这二位帝都的官员,都是一路不可思议的问询路人,这是如何做到的?
路人却是笑呵呵的说道:“突国公善宇天下,文达天就,辅陛下开得贞观盛元,民无疾苦,吏治清明,何不幸哉?”
其实这几位,一行来,听的最多的,就是突国公墨家巨子李楠的传说,上通天晓,下明氓疾,圣人之名,自古难出其右,就连那文圣人的后裔,孔有德那位夫子,也是狗豸之徒,欺世盗名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