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2)(1 / 1)
骑战
原文: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
译文:凡是骑兵对步兵作战的,如果遇到山林险隘、沼泽水网的地形,一定要赶快离开。因为这是对骑兵作战不利而易取败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种地域与敌交战。如要对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带,这样,方可进退自如,战而必胜。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平坦的地势作战,就派出骑兵部队。”
《新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赵王王镕,与后梁军对峙于距柏乡五里的地方,并把部队集结于野河之北。当时,晋军兵少,而梁将王景仁所率之兵虽多,但精锐主力也不多。晋军看到对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晋将周德威针对此情而勉励部下说:“梁军这些人不过是从汴宋地区临时雇佣来的乌合之众,要打败他们非常容易”他回营还把这事向庄宗报告。李存勖说:“我带这支深入敌地的军队出征千里之外,利在速战速决。目前如不乘势急速出击,一旦敌人了解了我们的兵力就无计可施了。”德威反驳说:“事情并非这样。赵王之军善于守城而不擅长野战,(梁军尚难在短时间内破城)。我军赖以取胜的有利条件在于骑兵,只有在平原旷野地域作战,才能发挥骑兵的威力。现在我军扎营于河边,临近敌人营门,这样就不能发挥我军的特长了!”李存勖听后很不高兴,回到帐中就卧床休息了。众将见此情形,无一人敢于入帐请求进见。周德威无奈,只好对监军张承业说:“晋王生我气了。我不主张速战速决,并不是因为我畏敌怯战,主要考虑我军兵少而又临近敌人营门,所依恃的仅仅一水之隔罢了。如果梁军弄到船只渡过河来,我军将无一幸免于难了。似此情况,不如把部队撤到高邑,以引诱敌人脱离营垒,骚扰他们使其疲惫不堪,然后就可以运用计谋战胜它了。”承业听完,立即入见晋王说:“德威是员老将,深知用兵打仗之法。希望您不要忽视他的建议。”晋王听后骤然坐起说:“我正在考虑他的意见。”不久,德威抓获了后梁的巡哨兵,问他王景仁现今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已经建造了数百艘船只,将用以搭设浮桥渡河。”德威于是带着俘虏一起去见晋王。晋王笑着说:“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样。”随后下令将军队撤退到到高邑。(交战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骑兵前往梁营挑战,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随后跟进。梁将王景仁见此大怒,遂下令梁军全部出击,同周德威部转战数十里,进至鄗邑之南,双方都列阵以待决战。梁军依仗兵多,横排列阵六、七里之长。此时,晋王策马登上高处观察敌阵,喜出望外地说:“此地平原草矮,既便于前进,又便于退却,真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好地方。”于是派人告诉德威说:“我当做你的先锋,你可随后跟进。”德威劝阻说:“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既然他们来得这么快,必定来不及携带干粮,纵然能带干粮,也没有时间吃。这样,等不到中午,他们就会人饥马乏,其军必定退却。乘其退却而攻击他们,一定能获得胜利。”等到下午日头偏西的时候,梁军阵地果因人马后退而烟尘大起,德威乘机擂鼓呐喊,发起猛烈攻击,结果大败后梁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舟战
原文: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译文:凡是与敌人交战于江河湖泊之上,必须把所有的船只布置在上风和河流的上游。因为,居于上风口,可以借助风势,用火烧毁敌船;居于河流上游处,可以乘着水流之势,用战船冲击敌船。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要与敌人水上交战,就不要逆流迎敌。”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双方相持于夹江处的长岸)。楚国令尹阳匄占卜战争胜败,结果显现不吉利之兆。但司马子鱼却说:“我们地处上游,怎么能不吉利呢?”于是,指挥军队冲击吴军船只,因为吴军兵力薄弱,很快便被打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车战
原文: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车军。”
译文:凡是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之上,必须用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凭借此方阵对敌作战,就可以获胜。以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作战,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能保持战力,二能正面抗拒敌人,三能掩护我军保持战斗队形。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地域作战,就要用战车作战。”
西晋凉州刺史杨欣因和当地羌族关系恶化,被羌人所杀,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武帝司马炎经常为西部边境安全忧虑,每次临朝议政都叹息地说:“谁能为我讨伐敌人,打开通向凉州之路?”朝臣没有一人应答。唯有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凉州叛乱。”晋武帝说:“你若能消灭此敌,怎么会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将采取什么办法?”马隆说:“陛下如能任用我,就应当让我自己方便行事。”武帝问道:“请讲讲你将采用什么办法?”马隆回答说:“我请求陛下准许招募三千勇士,不要过问他们以往是干什么的,我将率领他们大张旗鼓地向河西地区开进。凭借陛下的崇高威德,何愁敌人不被消灭!”晋武帝答应了马隆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这种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自信地说:“足够用了。”于是,亲率其所募勇士向西进发,渡过温水后,与敌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领树机能等以万金骑兵,或者凭据险要阻挡,马隆前进,或者埋设伏兵截击晋军后路。针对此情,马隆依据古法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进入开阔地域时,就设置鹿角车营,遇到狭路地段,就做木屋装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羌兵纷纷应弦而倒。晋军转战千里之遥,杀伤敌众数以千计。马隆率兵抵达武威后,羌族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众万余不战而归降,马隆前后击杀和收降的羌兵达数万人。马隆前后诛杀和降服敌军数万人,又把善戎、没骨能等争取过来,直接与树机能作战,将其斩杀,终于平定了凉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战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
译文:凡是对敌作战,士卒们踏上战场,就如置之万死一生之地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因为这是听从指挥和服从命令。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合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轻装出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赶快启程回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无法报答!”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合,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大获全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