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子兵法(3)(2 / 2)
⑥遂:成功。
⑦为:同“谓”,说的意思。
⑧俟(sī):等待。
【译文】: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后来者居上;就兵法来说,迎战易打的,不去硬碰难对付的。来势汹汹的敌人,容易耗尽兵力;精锐凶悍的敌人,容易受挫。敌人蠢动的时候我能静以待变,敌人疲惫的时候我就乘机攻击。敌人以优势兵力进犯,但其势不能持久的时候,就拖延一下;敌人形势窘迫,急欲决战,就拖延一下;交战有利于敌人而不对不利于我的时候,就拖延一下;当时的情况宜于沉着应付,谁先动手谁就有危险的时候,就拖延一下;两股敌人相斗,必有一方受损或失败,此时就要拖延一下;敌人虽多但互相猜疑,必定自相残杀,此时,就要拖延一下;敌人将领虽有智谋,有能力,但其内部有掣肘的力量,此时也要拖延一下;即便是在敌人疲惫、我军安逸,敌人危险、我军安全,敌人粮食缺乏、我军给养充足的情况下,也不妨拖延一下。当天气变化将给敌军带来损失,地理条件将使敌军陷入危难,以及敌军士气将要懈怠的时候,也要拖延一下。拖延一下再发兵进攻,就能既保全实力又使战事顺利,用力少而成功大。正像古人说的,“静观”、“慢等”以及“使对手自行暴露弱点”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适于急进就乘机出兵,利于缓战就设法拖延,因此,兵法有“后发制人”的理论。
八十六、混(1)
混于虚,则敌不知所击;混于实,则敌不知所避;混于奇正,则敌不知变化;混于军、混于将,则敌不知所识。而且混敌之将以赚军,混敌之军以赚将,混敌之军将以赚城营。同彼旌旗,一彼衣甲,饰彼装束相貌,乘机窜入,发于腹,攻于内,歼彼不歼我,自辨而彼不能辨者,精于混也。
【注释】:
①混:蒙混,混淆。这里指伪装,混水摸鱼。
【译文】:
实中有虚,敌人就不知从哪里攻击;虚中有实,敌人就不知如何躲避;奇正混用,敌人就模不透我的变化;乔扮成敌人的军队或将领,敌人就难以识别。还可以冒充敌人的将领巧取他的军队,冒充敌人的军队骗取其将领,冒充敌人的军队和将领骗取敌人的城池和营寨。打着和敌人一样的旗号,穿上和敌人一样的衣服和铠甲,装束和相貌都打扮成敌人的模样,乘机窜入敌营,然后从敌人纵深处发起进攻,攻击敌人的内部,我能歼敌但敌不能歼我,我自己能相互识别但敌人却辨不出真假,这是做到了精于“混”术。
八十七、回
凡机用于智者一则间,用于愚者二而间,数受欺而不悟者三而间。间三而回①,奇莫测;间二而回,人所度②;间一而回,颠③于法。一出二,二出三,随势变迁,随形变迁;三回二,二回一,随势归复,随形归复。
【注释】:
①回:量词,表示次数。此指重复使用。
②度(duó):揣测。
③ 颠:跌倒。
【译文】:
凡是计谋,对聪明的敌人用一次就要改变;对愚蠢的敌人连续用两次就要改变;对数次受欺骗而不省悟的敌人,用三次也要改变。变化了三次后再重复使用,就会神奇莫测;变化两次后重复使用,敌人就会有所预料;变化一次就重复使用,会因不合战法而失败。由一次到两次,由两次到三次,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由三次到两次,由两次到一次,也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复使用。
八十八、半(1)
凡设策建事,计有十,行之仅可得五,其半在敌与凑合之间;行有十,而计止任其五,其半在敌与凑合之间,故善策者多惕。曰:我能谋敌则思敌能谋我者,至②视天下为善谋,则可制天下之谋生。是精谋勇战操其一,敌之抵应操其一,地天机宜操其一,必谛③审。夫彼多而此少,或此多而彼少,能合于三,其势乃全。故当以半而进乎全也。
【注释】:
①半:留有余地。
②至:一说“至”字属上。
③谛:详细,仔细。
【译文】:
凡是制定计策做某件事,计策有十分的把握,行动只能取得五分的成功,另外的一半决定于敌情和战机的巧合;有时行动取得了十分的成功,而计策只占了其中的五分,另外的一半也在于敌情和战机的巧合。因此,善于谋划的人要多加注意影响实现计划的因素。要想到:我能这样谋划,那么敌人可能也有对付我的计策。甚至把天下的人都看作是善于谋划的人,这样,制服天下的谋略就有可能产生了。由此看来,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精于谋划、勇敢作战占一份,敌人的对策占一份,天时地利和有利战机占一份。因此必须详细分析各种情况。或者次多彼少,或者次少彼多,三者能结合起来,才有完全的优势。所以,在制定计策时,应当争取获胜的把握由半到全。
八十九、一(1)
行一事而立一法,寓一意而设一机,非精之至也。故用智必沉其一,用法必增其一,用变必转其一,用偏必照其一,任②局必出其一,行之必留其一,尽之必翻其一。盖以用为动,以一为静;以用为正,以一为奇。止于一,余一不可。一不可一余,一不可一尽。二余一则三之,四余一而五之,京秭沟涧③而极正之,此阿祗那由④之,不可无量也。余一也,精之致也。
【注释】:
①一:量词。这里指作战方案的多少。
②任:担当,承担。这里指掌管,掌握。
③京秭沟涧:古代亿以上的数目名。依次递增,“正”为最大。
④阿祗那由:阿僧祗、
那由他,均为梵语的数目名,近于无穷大。
【译文】:
做一件事只准备了一种方法,实现一个企图只布设了一个计谋,者不是最精明的做法。因此,运用智谋一定要暗藏一个,运用兵法一定要增加一个,运用变化一定要再能转为另一种变化,着重一方面时一定要关照到另一方面,掌握局势一定要出于一个总的战略企图,部队采取行动时一定要预留一部分人马,考即使是全力投入也要准备翻转局势的一手。在具体运用上,把实施的计划作为“动”,把准备的一手作为“静”。将采用的打法作为正,把预备的一种战法作为奇。不能局限于只有一种方案,不可没有另一方案预备。如果定一个方案,余一个方案,不可以一为尽。有两个方案余一个方案就是三个,有四个方案余一个就是五个……就可以依次累积,这样就到了无穷大,但实际上真正的作战方案不是无限的。总之,不管敌人有千招万招,我总在任何时候比敌人多一招,这样,用兵的造诣就是最高了。
九十、无(1)
大凡着于有者,神不能受也。不能受,则遇事不自持,其不蠛 衄②者希矣。故善用兵者,师行如未,计设若否,创奇敌大阵而不动,非强制也。略裕于学,胆经于阵,形见于端,谋图于朔③。
【注释】:
①无:没有 。这里指战略战术让敌方看不出,识不破,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②蠛(miè)衄(nǜ):流血失败。衄,泛指出血。
③朔:原指农历初一。引申为开始。
【译文】:
大凡显露无遗的行动,神明就不能保佑。神明不保佑,遇事就难以控制,很少有不流血失败的。因此,善于用兵的人,军队行动了就像没动,布设了计谋就像没有设置。重创狡诈的敌人、强大的敌阵却像是没采取行动一样,这是强力制敌的缘故。足智多谋在于学习,胆量在战阵中磨炼而成,在敌人行迹刚露端倪之时就识破它,在战事刚开始时就积极策划。
九十一、影(1)
古善用兵者,意欲如此,故为不如此以行其意欲如此,此破军擒将,降城服邑之微法。今则当意欲不如此,故为不如此,使彼反疑为意欲如此,以行其意欲不如此,此破军擒将,降城服邑之微微法。故为者,影也;故为而示意者,影中现影也。两鉴②悬透三千丈哉!
【注释】:
①影:阴影,倒影。这里指反映指挥者实际意图的现象。
②鉴:镜子。
【译文】:
古时善于用兵的人,其意图是这样的,却故意装作不这样做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这是击败敌军,活捉敌将,降服敌人城邑的巧妙方法。今天作战则应再加一条,本来不想这样做,还故意装作不这样做,使敌人反而怀疑我真要这样做,因而设法阻挠我,从而达到我不这样做的目的,这也是击败敌军,活捉敌将,降服敌人城邑的更为巧妙的方法。故意作出行动,是假象;故意这样做还显示这样做的意图,是用假象显示假象。明白了这两种机巧,就像高悬着的两面明镜,可以洞悉战场上的一切。
九十二、空(1)
敌之谋计划,而我能空之,则彼智失可擒。虚幕空其袭,虚地空其伐,虚伐空其力,虚诱空其物。或用虚以空之,或用实以空之,虚不能则实诡,幻不赴功;实不能则虚就,事寡奇变。运行于无有之地,转掉于不形之初,杳杳冥冥②,敌本智而无所着其虑,敌未谋而无所生其心。洵③空虚之变化,神也!
【注释】:
①空:即徒劳。指使敌方计划落空。
②杳(yǎo)杳冥冥:深远幽暗的样子。
③洵:诚然,实在。
【译文】:
敌人的作战计划,如果我能使它落空,敌人就会因失算而被打败。使敌人谋划落空的方法有:虚设帐幕使敌人的袭击企图落空,虚设战地使敌人的进攻计划落空,采取佯攻的战术使敌人白费力气,用假象引诱,消耗敌人的财物。或者用虚使敌人的计谋落空,或是用实使敌人的计划落空。如果只能虚不能实,欺骗的手段是不能完全成功的;如果只能实不能虚,临事就会缺少出奇制胜的变化。运筹计谋在敌意料不到的地方,战法变化在尚未露形之前。渺渺茫茫,深远幽暗,即便非常聪明的敌人也无从判断思考对策;如果敌人事先没有预谋,更无法想出对策。这样,运用空虚变化就确实达到了神奇的地步。
九十三、阴
阴者,幻而不测之道。有用阳而人不测其阳,则阳而阴矣;有用阴而人不测其阴,则阴而阴矣。善兵者,或假阳以行阴,或运阴以济阳,总不外于出奇握机,用袭用伏,而人卒受其制,讵①谓阴谋之不可以夺阳神哉!
【注释】:
①讵(jù):难道,哪里。
【译文】:
所谓阴,是指变幻莫测的隐蔽方法。采用公开的行动而敌人不能判断它是公开的,那么阳谋就变成了阴谋;使用了阴谋,而敌人未能识破,那么它就真成了阴谋。善于用兵的人,有的借助公开的行动来掩护隐蔽的行动,有的用隐蔽的手段来帮助实现公开的行动,总不外乎突出奇招,把握战机,使用偷袭和埋伏的手段,使敌人最终为我所制服。难道可以说阴谋一定不如阳谋吗?
九十四、静(1)
我无定谋,彼无败着,则不可动;事虽利而势难行,近少遂②而终必失,则不可动。识未究底,谋未尽合节③,决不可为随数任机之说。当激而不起,诱有不进,必度可动而后动,虽小有挫,不足扰也。妄动躁动,兵家亟戒!
【注释】:
①静:这里喻为军事行动中非动即静。
②遂:成功。
③节:犹适,恰好。
【译文】:
我尚未有确定计谋和致敌失败的行动,就不可急于采取行动;事情虽然有利,但从整个形势大局来说,还难以行动,或是即使暂时取得小胜,但最终必遭失败,就不可贸然行动。对敌我的情况没有透彻的认识,作战没有找到最佳的合适的方案,决不可以听信那些随顺天命、听任机缘的说法。应做到不因敌人的激将而起兵,不因敌人的引诱而跟进,一定要确有把握再行动。这样即使是遇到小的挫折,也不值得忧虑。妄动和急躁,是兵家的大忌。
九十五、闲(1)
纷纠中,没掂三②设一步,人不解其所谓;宽缓处,不吃紧立一局,似觉属于无庸,厥后凑乎事机收此着之用,则所关惟急。是知兵有闲着,兵无闲着。
【注释】:
①闲:这里引申为与人决战时留下一招,以备救急和不测。 ②没掂三:明代俚语,意为不加考虑、糊涂。
【译文】:
在杂乱的棋局中,不经意地走了一步,别人不能明白其用意所在。在宽闲之处,无关紧要地设一局,让人觉得似乎是无用的安排。其后遇到机会,却能得益于这些招数。那么,这些闲着就关系重大了。由此可知,用兵既有闲着,又没有闲着。
九十六、威
强弱任于形,勇怯生于势,此就行间之变化言也。苦夫善用兵者,运乎天下之所不及觉,制乎天下之所不敢动,战乎天下之所不能守,扼乎天下之所不得冲,奔乎天下之所不可支,离乎天下之所不复聚。威之所慑,未事革兵而先已惧,既事兵革而莫能敌。一时畏其人,千秋服其神。
【译文】:
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取决于实力的大小,勇敢、胆怯决定于所处的战场形势,这是就行军作战中的变化而言。至于善于用兵的人,运用天下人觉察不到的力量;制服天下不敢妄动的对手,攻打天下不能守卫的地方,控制天下不能冲破的险阻,冲击天下不能支撑的敌人,离散天下不能再次聚集的兵力。强大军威的震慑作用,使敌人在他动兵前先已惧怕,动兵后无人能抵挡。当时的人敬畏他的功业,千万年以后人们也会敬佩他用兵如神。
九十七、忘(1)
利害安危,置之度外,固必忘身以致君矣。而不使士心与之俱忘,亦非善就功之将也。然而得其心者,亦自有术:与士卒同衣服,而后忘夫边塞之风霜;与士卒同饮食,而后忘夫马上之饥渴辛苦;与士卒同登履,而后忘夫关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息,而后忘夫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而后忘夫刀剑镞②戟之瘢痍③。事既习而情与周,故以战斗为安,以死伤为分,以冒刃争先为本务,而不知其蹈危也。两忘者,处险如夷,茹④毒如饴⑤也。
【注释】:
①忘:这里引申为舍生忘死地作战。
②镞(zú):箭头。
③瘢(bān)痍(yí):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
④茹:吃。
⑤饴:糖浆。
【译文】:
将领能把个人的安危利害置之度外,一定是舍身忘死报效君主的人。但他如果不能使士卒和自己一样舍身忘死,还算不上是成功的优秀将领。不过,那些能赢得士兵信任和拥戴的将领,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与士兵穿同样厚薄的衣服,就可使他们忘掉边塞风霜之苦;与士兵吃同样的饭菜,就可以使他们忘掉行军中的饥渴、辛苦;与士兵一同登高山走平地,就会使他们忘记关隘的险阻;与士兵一样的作息,就可使他们忘掉征战中的疲劳辛苦;把士兵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士兵的伤痛作为自己的伤痛,就会使他们忘记刀剑镞戟的创伤。既能使士兵技能熟练,又能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士兵就会安心战斗,以死伤为本分,以冒险为应尽职责,而不知自己身陷危险之中。如果将领和士兵都能做到舍身忘死地去战斗,部队就会处于险地也会平安无事,就像把服毒药当成喝糖浆一样。
九十八、由(1)
进止战守由于我,斯有胜道。由我,则我制敌;由敌,则为敌制。制敌者,非惟我所不欲,敌不能强之使动,即敌所不欲,我能致之不得不然也,甚至敌以挑激之术,起我愤愠,能遏而不应,斯真能由我者。
【注释】:
①由:听从。这里指控制行动的主动权。
【译文】:
部队的前进、停止、交战、防守的主动权都在我,就有了取胜的可能。主动权在我,我就能控制敌人;主动权在敌人,就会被敌人控制。控制敌人,并不单指我不愿做的事情,敌人不可能强迫我去做,还包括敌人不愿做的事情,我却能使它不得不做,甚至还包括敌人用挑逗和刺激的方法,企图激起我的怒火,我却遏制冲动,不予理睬,这才是真正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九十九、如(1)
以智服天下,而天下服于智,智故不胜②;以法制天下,而天下制于法,法亦匪③神。法智者,非善之善者也。圣武持④世,克无城,攻无垒,战无阵,刃游于空,依稀乎酿于无争之世,则已矣。渊渊涓涓,铿铿铮铮。
【注释】:
①如:含有顺从、依照、相似等意思。
②不胜:不能胜任。
③匪:非。
④持:控制,主宰。
【译文】:
用智谋征服天下,天下会屈服于智谋,但智谋原本没有这样的能力。用法令去控制天下,天下会受制于法令,但法令也不是万能的神明。法令和智谋,并不是统治天下最好的办法。圣明的军事家主持世道,无城可破,无垒可攻,无阵可战,就像刀刃在虚空中划过,仿佛间渐渐造就一个没有争斗的世界,如此而已。渊渊涓涓,是他的恩泽长流;铿铿铮铮,是盛世的音乐常鸣。
一百、自(1)
性无所不含,狃②于一事而出,久则因任自然。故善兵者,所见无非兵,所设无非略,所治无非行间之变化。是以事变之来,不待安排计较,无非协畅于全经。天自然,故运行;地自然,故未凝③;兵自然,故无有不胜。是以善用兵者,欲其自然而得之于心也。《诗》曰:“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④
【注释】:
①自:顺其自然,应用自如。
②狃(nǐu):习惯,熟习。
③凝:水遇冷而固结。这里意为“凝结”。
④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语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意为不论文事、武事,都能处置得宜。左,指文事、吉事。右,指武事、凶事。
【译文】:
事物的规律是无所不包含的,会因人们专注于做某事而显现出来,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按规律行事。因此,善于用兵的人,所见到的无非是军队,所谈的无非是兵法战策,所处理的无非是军事中的各种变化。因此,当发生事变的时候,不等刻意去筹划计谋,运用武经 全经就能协调贯通了。天顺应自身的规律,所以能运行不息;地顺应自身的规律,所以会专一凝重;掌握战争的自身规律,所以没有无法取胜的战局。因此,善于用兵的人,就要潜心摸索、体会军事的内在规律。正如《诗经》所说:“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不论文事武事,都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揭子兵经》下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