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关于战争理论(三)(2 / 2)
在战略上使用手段时离不开的各种条件
这些条件依然是:时间(不过应该包括季节)以及天候(不过是指严寒等特殊现象),地区和地貌(不过地区还应该扩大理解为整个战区的土地和居民)。
构成了新的手段
战略将上述条件和战斗成果结合在一起,就使战斗成果,当然也就使战斗本身,有了特殊的意义,即让战斗具有了特殊的目的。但是,只要这个目的还不直接导致媾和,而只是从属性的,那么就应把它看作是手段。所以,我们可以把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战斗成果或胜利都看作是战略上的手段。占领敌人阵地就是这样同地形结合在一起的战斗成果。不光具有特殊目的的单个战斗应该看成是手段,并且在共同目的下进行时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任何一个更高的战斗单位,也应看成是一种手段。冬季战局就是这种和季节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行动。
所以,只有那些可以看作是直接导致媾和的因素才是目的。理论应该探讨这些目的和手段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只能根据经验来确定战略上应该
探讨的手段和目的第一个问题是,战略如何才能把这些手段和目的详尽无遗地举出来。假如要用哲学上的方法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那么就会陷入种种困难之中,使我们得不到作战理论和作战之间的逻辑的必然性。因而,只能面向经验,根据战史所提供的战例进行研究。自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理论它只适用于和战史相同的情况,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至少是和战史比较过的。但是这种局限性确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理论讲述的问题是从战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是这种局限性与其说存在于现实中,不如说存在于概念中。
这种方法很大的优点在于能使理论切合实际,不致钻进牛角尖和流于泛泛的空想,让人陷入无谓的思考。
对手段应分析到什么程度
另一个问题是,理论对手段应该分析到什么程度。明显地,只需要考察它们使用时的各种特性就够了。对战术来讲,各种火器的射程和效能是极为重要的,至于它们的构造,因为作战并非用炭粉。硫磺和硝石制造火yao,用铜和锡制造火炮,而是运用具有效能的现成的武器,虽然能决定效能,却是无关紧要的。对战略来说,只需使用军用地图,并不需研究三角测量;要取得最辉煌的战果,并不需要探讨怎样建设国家,怎样教育和管理百姓,只需要了解欧洲各国社会在这方面的现状,并注意不同的情况能对战争发生巨大的影响。
知识的范围大为缩小
如此一来,作战所需的知识的范围大大缩小了,理论所需研究的对象就显着地减少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一支装备好了的军队在进入战场以前所必须具备的。一般军事活动必需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在最后要用于战争以前,必须被压缩成为数极少的几条主要结论,就如一个地方的许多小河在流入大海之前先汇成几条大河一样。只有那些直接注入战争这个大海的主要结论,才是指挥战争的人所必须熟悉的。这就说明为什么伟大的统帅能迅速
成长和为什么统帅不是学者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假如得出其他的结论,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是不正确的。只有这样的结论才能说明,为什么通常有些从未接触过军事活动的人却担任了较高的职务,甚至当了统帅,在战争中创建了丰功伟绩;为什么杰出的统帅从来不是来自知识渊博的军官,而大多数是那些环境不允许他们获得大量知识的人。所以,那些认为培养未来的统帅必须从了解一切细节开始,或认为这样做至少是有益的人,一向被讥讽为书呆子。不难证明,了解一切细节对统帅来说是无益的,因为人的智力是通过他所接受的知识和思想培养起来的。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让人成大材,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让人成小材。
以往的矛盾
以前,人们没有注意到战争中所需要的知识是简单的,总是将这些知识同那些为作战服务的活动的大量知识和技能混为一谈,所以,当它们和现实世界的现象发生明显矛盾时,只好把一切都推给天才,认为天才无需理论,理论也不是为天才建立的。因此有人否认知识的用处,
把一切都归之于天赋有些靠天赋办事的人认为非凡的天才同有学问的人似乎有天渊之别,他们绝对不相信理论,认为作战全凭个人的能力,而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个人天赋的高低,他们就成了怀疑论者。不可否认,这种人比那些相信错误知识的人要好些,可是容易看出,这种人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不积累一定数量的观念,就不可能进行智力活动,这种观念至少大都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这些观念就是知识。那么,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类知识呢?能肯定地说,战争中所需的知识应该是人们在战争中需要直接处理的事情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