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话当年(上)(2 / 2)
时间拉回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这一年,北方曹操和袁绍在官渡鏖战正酣,荆州刘表本欲北上袭取许昌,却不料部下长沙太守张羡率领荆南诸郡起兵反叛。刘表集结大军,命大文豪王粲起草平叛檄文,亲征张羡。
战事进行的十分顺利,刘表率领的荆州官军大败张羡的叛军。在即将攻入长沙郡治临湘的前夕,已经胜券在握的刘表让留守襄阳的众臣蒯良带上自己的三个儿子,还有起草了讨逆檄文的文豪王粲前来长沙,见证自己的赫赫战功。
前往襄阳的大船上,身为主簿的蒯良心事重重。他将自己所在船舱中,思索着那件令他犹豫不决的大事。
嫡长子刘琦已过弱冠之年,身边围绕了一群重视宗法礼制的大儒和能吏。而外戚蔡氏却主张拥立次子刘琮。刘表因为相信刘琮是继承了自己六爪金龙血脉的不二人选,打算舍长立幼。
眼看荆州就要走向分裂。蒯良自觉有责任劝说刘表,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犹豫了很久,老臣蒯良将长公子刘琦叫入舱内。
蒯良问:“大公子,不日就要到长沙了,你想好要对主公,也就是令尊大人说些什么了吗?”
长子刘琦十分自信,拿出怀中早已令人写好的华丽辞赋:“我早就想好了。这次父亲对王仲宣的檄文很是满意,我便特地命人仿照其文风写了这样一篇赋,到时候我亲口念给父亲听,一定能让父亲高兴。”
蒯良道:“将别人写的文章当做自己的大作,公子觉得主公会高兴?主公何其睿智,难道不知公子的文采?”
刘琦有些不好意思:“嗨,不就是一场大典嘛,父亲也不过是要个风光,挣个面子。他还真指望我能像王仲宣那样有文采啊,再说我要是能写了,还要他姓王的何用?”
“公子错了!”蒯良起身,语重心长的对刘琦道:“公子要记住,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次主公的平叛大殿,就是荆州的第一盛事。公子怎可儿戏视之?”
刘琦恍然大悟:“那我该如何做?”
蒯良道:“做一个儿子的本分,关心父亲的安危,努力为主公分忧。你是长子,主公和刘家未来的依靠。总而言之,切莫用这些不切实际的花架子。记住,你无论做什么,你是长子,要挑起肩上的担子。”
刘琦像是被责骂的小学生频频点头:“对对,先生说的是……”说着说着,刘琦突然意识到,这是蒯良第一次如此关心自己在父亲面前的表现。难道这意味着,重臣蒯良,要支持他?
“子柔先生,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典礼上,还请先生美言几句……”
蒯良听他如此说,眉宇间有些失望:“公子如此说就是误会老臣了。老臣只是让公子多进孝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主公是明白人,你做得好,他会看到的。”
刘琦还想再拉拢蒯良,可是这次刘先先他一步随刘表出征,没在身边,无法教给他如何争取这位重臣的支持。刘琦说了两句无关痛痒的话,便退出了船舱。
一出船舱,他正好见到了甲板上士兵们争相对倒在地,争着给小公子刘琮当马骑。他们都是蔡瑁的手下,没人怀疑在那个精明的矮子扶持下这位小公子不会成为荆州牧。在权力面前,所有的卑躬屈膝都有正当的理由。
“放肆!你们是内城守卫,怎能做出如此丑态!”刘琦端起大哥的范,将簇拥在弟弟面前的士兵们哄走。
“我看谁敢动!”刘琮年龄虽小,但是气势上却不输兄长。“哟,原来是大哥。敢问大哥,前几日父亲因为督促修堤不利之事,罚你抄写的五十遍圣人语录可是抄完了?怎么哟闲情逸致来管我的侍卫?”
刘琦本来就在为没能拉拢蒯良而窝火,听弟弟一说,更加气愤:“什么叫你的侍卫?!你是哪位将军?告诉你,长兄如父,就凭你这话,就能代父亲行家法,抽烂你的嘴!”
“我看你敢!敢碰我一下,回襄阳看母亲不打断你腿……”
两个年轻人越说越急,眼看就要扭打起来。
船舱内的蒯良听见了动静,正要出去平息纷乱,打开门,却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正捧着一块宝砚等着自己。
“仲宣?”蒯良有些诧异。“你找老夫何事?”
王粲颔首哈腰笑道:“下官有要事请教蒯大人。”
蒯良见王粲是起草檄文的功臣,又想到刘琦和刘琮闹得再欢也有侍卫们护着,不至于出危险,便请王粲进舱详谈。
王粲道:“下官有些憋闷,还请大人随我去船尾。”
蒯良微微皱眉,还是决定随王粲登上了船尾的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