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剧组工作(1 / 2)
第264章 剧组工作
纽约,私人公寓。
乔尼发出一声闷哼,他刚才差点被琼贝兹夹断了腰。
还好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拳法并没有白练,此时他已非半年前的吴下阿蒙,不仅身上肌肉线条越发清晰,同时也长出了人鱼线和八块腹肌。
即便跟她们切磋功夫,轮番大战下来都还能坚持着屹立不倒。
稍作休息时,琼贝兹有些恋恋不舍地说:“你真的要去欧洲拍电影吗?那可得至少去半年了吧?那会让人想念你呢!”
“嗯嗯!”小金姆也在旁使劲点头。
琼哈里斯也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她作为乔尼最信任的助理秘书,得要留在纽约苹果唱片这边,反倒新人苏西却能追随左右。
若是半年不能见面,那可比异地恋更要命。
“没关系,你们可以到剧组探班,我有空也会回来看看。”乔尼倒是觉得没什么,他现在得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音乐之声》拍摄上。
这可是“白日梦想家”的首部电影,而且还是几百万美金的大制作,若是开门红没能成功,那接下来恐怕这家电影公司的处境就会变得很艰难了。
不过想要接管《音乐之声》剧组,也不是把其他事情丢开就行了。
如今乔尼要关注的事情太多,先是把伦敦那的事情安排妥当,然后回到纽约的苹果唱片公司处理问题,最后还得把琼哈里斯留下作为代表。
然后才带着苏西一起飞到欧洲奥地利。
在电影拍摄半年多时间里,虽然罗伯特怀斯只拍摄了三分之一的剧本内容,但是已经将所有剧组人员和演员都磨合完毕。
朱罗和谢泼德也早已将公司资源整合,即便到目前为止,“白日梦想家”都还没有赚到什么钱,可是电影制作流程却早已走得非常顺畅。
因此等到乔尼进入剧组没几天,就顺利接管了这部电影的拍摄工作,只因那些繁琐的先期工作都已经干完。
现在就只缺一个人告诉剧组人员如何拍摄才好。
目前电影剧组拍摄的地点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城市和市郊,这里也正好是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并且还是着名音乐家莫扎特、着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
拍摄外景分别有米拉贝拉尔宫殿和花园、玫瑰山丘、萨尔斯城堡、修女山修道院、圣彼得墓地、雷奥珀斯考宫、福罗恩堡宫、温特山、清凉亭、阿尼福宫、霍亨维芬城堡、福舍尔、圣?吉尔跟、圣沃尔夫冈、月亮湖教堂等等。
可以说是将当地所有的景观都拍摄了进去,展现了如同画卷一般的风土人情。
拍摄电影通常不会按照故事情节发展来拍的,而是要分成不同的场景,尽量把相同场景的片段拍摄完。
有时候还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可能会先拍结局再拍其他片段。
原本罗伯特怀斯就已经制定好拍摄计划,乔尼没有一上来就别出心裁的要弄什么花招,而是按部就班的去执行就可以了。
在开始拍摄之前,乔尼特地向朱罗学习了几天如何做一名导演的基本技能。
通过使用记忆迷雾能力,他不仅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还能快速掌握导演所需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沟通技巧、技术知识、镜头语言、音乐和剪辑技巧等等。
他现在敢肯定,只要不发生不可控的意外情况,自己在导演方面的能力绝对不比朱罗差。
甚至还会超过对方一些!
毕竟他拥有着超时代的经验和见识。
而且乔尼脑子里还有原版影片随时可以进行对比,细微的差别都可以马上发觉。
无关紧要的差异,自然可以轻轻放过,若是实在影响太大,可以立即直接指出来重新拍过。
而不用等到拍完,乃至洗出胶卷后才发现问题所在。
这个年代的电影取景器已经和后世的设计有些相似,通常是由一个放大视场的透镜系统组成。摄影师可以通过取景器查看景物,并通过调整视角和镜头来获取最佳的拍摄效果。
不过许多导演们仍旧喜欢每天晚上将当天拍的胶卷洗出来,直接投影到银屏上观看,然后再决定是否留用或者第二天重新拍摄。
如此导致电影场景需要反复拍摄,有的镜头拍个几十上百遍都是正常。
其中就以《2001太空漫游》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最为伤心病狂,他在拍摄《奇爱博士》时,有个牛仔将军骑着核蛋头轰炸敌人的镜头。
这个片段在影片里面也不过十几秒,可是导演库布里克却让那位演员反反复复的拍摄了一百遍以上。
等到库布里克拍摄《闪灵》时,还想找那位饰演牛仔将军来扮演厨子,结果那位演员唯一的要求是:“只要伱能保证不再让我像上次那样一个镜头拍摄100遍,那么我就愿意去你的剧组。”
库布里克左思右想,觉得自己无法做到,于是只能作罢另请一名黑人来饰演厨子。
结果那位黑人演员反复拍摄一个镜头到70遍是就崩溃了!
但是崩溃了也要继续拍!
直到超过了一百遍之后,导演库布里克才感到满意。
事实证明,库布里克确实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做到在一百遍以内把镜头拍完。
由此可见,这个年代想要拍出导演心目中的镜头,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摄影师在使用取景器进行电影拍摄时,需要先测量好场景尺寸和相机距离,确定好需要捕捉的画面内容和拍摄角度,然后再通过取景器进行实时观察和调整。
这样既可以确保拍摄出最佳的画面效果,同时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电影制作工作。
正因为如此,副导演朱罗才认为乔尼最适合拍这部电影,因为他才是对《音乐之声》最为了解的人。
即便是罗伯特怀斯导演自己,也要在成品出来后才懂得全貌,否则在拍摄过程中差不多就像是凭着感觉去摸索前进。
“好了,今天的拍摄工作结束!”
乔尼坐在导演椅子上喊道。
开头几天拍了大段大段的文戏,他发现演员们已经适应了自己的存在,同时察觉到电影节奏似乎出现了问题。
太沉闷了!
大家都有些心不在焉。
NG了好几次,乔尼让他们重新拍摄才勉强过关。
可是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跟剧组拍摄节奏有很大关系。
这几天除了一两个问题外,他极少干涉电影剧组的拍摄工作,但是必须要做出调整才行。
“我要改变拍摄计划!”
乔尼决定接下来先拍摄外景片段,也就是影片开头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欢快的纵情歌唱。
以及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在山上野炊时,坐在草地上唱歌等场景。
“那就得要航拍?”
副导演朱罗马上想起这个场景需要用到的元素。
制片人谢泼德则皱眉道:“这个片段本来是安排在后面才拍摄,现在改动放到前面来……”
“钱不是问题!”乔尼知道谢泼德担心拍摄不成功会浪费资金,但是自己接管剧组就没打算要省钱。
四百万美金不够,那就增加到八百万!
他就不相信拍不出想要的效果!
看到两人都面带犹豫神色,于是乔尼指着在场的众人说:“看看他们,现在这种情绪能往下拍吗?尤其还是需要展现细微表情的文戏,那样能够拍好?”
文戏大多在室内场景,通常是近景拍摄,能让观众看到演员们的面部变化。
朱罗和谢泼德都是经验老道的电影人,得到提醒后马上就反应过来:经历了车祸后,剧组导演连续更换,所有人的心情确实不在状态。
剧组的成年演员还可以自我调节,没有出现大问题。
可是小演员们就难办得多了,即便导演亲自去给他们说戏,试图强行扭转个人情绪,恐怕只会弄巧成拙。
“怪不得前段时间拍得那么慢!”
朱罗抓了抓脑壳,他不太喜欢拍孩子的戏份,所以忽略了许多细微的迹象。
这种时候就得变换拍摄节奏,让大家的情绪放松舒缓下来。
“好的,我马上去安排。”制片人谢泼德同意道。
“嗨!大家都听好了!”副导演朱罗也去向众人宣布接下来要拍的内容,然后看到大家全都欢呼雀跃,他们至少不用再闷闷地对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