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阿珍爱上了阿强(2 / 2)
吃完早餐还继续聊到中午和下午,期间肚子饿了就叫客房服务,一直到晚霞烧红了天际,一抹斜阳暖暖地映在了各自脸上。
两人谈兴才渐渐平息下去。
在苏西看来,乔尼有着远超于同龄人的成熟,言谈举止跟当下社会格格不入,却又给人感觉风趣、迷人、严肃、强烈、执着。
尤其是谈到红色思想时,乔尼对于马烈主义的了解,甚至比她的左翼工会领袖父亲更加透彻和深入。
有些苏西想不明白的问题,却被乔尼一语道破其中原理。
诸多种种事情给她的感觉,就好像乔尼能够看透历史迷雾,或者干脆就是站在时间长河下游一样。
如果要苏西为乔尼画一幅肖像画,她肯定会用抽象的艺术手法把这些感觉融入画中,就像毕加索的代表画作《格尔尼卡》那样,用各种象征性手法把它们给表现出来。
只因乔尼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式的,并且跳得很诡异。
此外,他非常乐于传授身边周围人们新的理念思想。
情窦初开,且毫无恋爱经验的苏西,很快被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深深地吸引住了。
早在初次相遇时,她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至少在苏西看来,那时乔尼就已经对自己有所了解,且还是那种深入灵魂内心的熟悉。
现在,反倒是她需要的是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苏西当然知道乔尼跟琼哈里斯的关系,甚至也清楚除了琼以外,他还有多名时常沟通交流的伙伴。
当中就有她极为崇拜的民谣女歌手琼贝兹。
原本苏西以为乔尼专门把自己招进公司,并非只是想要一名普通的秘书助理,于是早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等待挑明关系的时刻。
可是时间一晃大年过去了,乔尼却始终没有对她出手。
这令苏西感觉有些有些愕然和失落,最后甚至沮丧地想:“难道自己真的不够吸引人?”
一直等到现在,她才再次从乔尼眼中感觉到了初次见面时的热切。
“他需要我!”苏西暗自欣喜地想。
乔尼若是对某人感兴趣,那么表现出来的风趣幽默不亚于卓别林。
而苏西一旦放开思想束缚,也能变得很好玩。
他们总能把对方逗得乐不可支。
在拍摄电影这段时间,苏西和乔尼在一起总能让她感到很温暖,即使只是人群中远远地注视着导演椅子上的乔尼,她的心里也会有种满足感。
苏西最喜欢看乔尼忽然沉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
这时万籁俱寂,一切皆空,仿佛可以听到乔尼脑海中的音乐,或者看到他心中一闪而过的灵感——仿佛中了魔咒一样,他的魂灵顿时消失无踪。
“宛如神游太虚!”苏西心中暗想。
苏西很钦佩乔尼的才华,他的自信,还有他的执着——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任何他想做,或是觉得有必要做的事情。
脱离现实一会儿后,乔尼就会回到现实。
苏西常常饶有兴致地在一旁看着,发现他的思绪飘远又飘近,同时理解也尊重他跟自己在一起时的这种游离状态。
乔尼并非故意如此,因此她也从未感到被冷落。
事实上,这是乔尼在进入记忆迷雾场景,或者是查找后世资料,要不就是在进行两部影片对比,从而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
若不是还有苏西陪伴,恐怕他早就要闷死了。
因为在最初的激情过去后,乔尼发现导演在剧组里的工作就跟居委会大妈一样。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需要他来拿主意。
尤其是演员之间发生矛盾时,更是要他介入居中调解,不能让他们把个人情绪带到荧幕上,有时候还要两个本就性格不合的人,在镜头前表现出互相爱恋、情意绵绵的感觉来。
这种时候除了考验演员自身演技外,还得要看导演如何疏通缓解他们的关系。
否则就算是传奇演员也有可能会在荧幕上翻车。
毕竟人类对微表情的感知能力非常敏锐,堪比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若是男女主角之间没有化学反应,那就真的要完蛋。
还好《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没有这方面问题。
原本罗伯特怀斯心中扮演冯特拉普上校的最佳人选是神秘的尤·伯连纳(Yul Brynner)。
这位演员原名叶尔·伯纳尔(Yuliy Borisovich Briner),1920年7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外东北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一位瑞士和蒙古族血统的演员。
他的父亲是瑞士外交官,母亲则是蒙古族人。
尤·伯连纳在成为一位着名演员之前,曾经是一名歌唱家和吉他手。他最初是在1949年在百老汇舞台上出演音乐剧《皇帝华尔兹》而受到瞩目。1956年,伯连纳在电影《十面埋伏》中扮演了一位着名反派角色,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此后,他在1960年的电影《胡迪尼》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魔术师。
这些角色让他成为了好莱坞的超级巨星。
所以罗伯特怀斯非常想要伯连纳来做主演,可惜对方拒绝了这个邀请,最终还是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出演。
虽然普卢默的表演非常成功,但他显然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并不舒服,为了这个角色,他推掉了出演《伊普克雷斯档案》的男主角,这让他后悔不已。
乔尼听说普卢默在私底下把“音乐之声”比喻为“粘液之声”。
而且他觉得和朱莉·安德鲁斯工作就好像“每天都被一个巨大的情人节卡片击中”一样,当然这更多的是玩笑话,普卢默和安德鲁斯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
当初也是朱莉安德鲁斯向剧组介绍他过来担当的男主演。
两人在剧中的化学反应非常明显,尤其是拍摄了婚礼场景后,就算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之间浓郁得化不开的爱意。
不过乔尼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拍摄,而是根据演员们的情绪来决定拍什么场景。
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情绪最为重要,在婚礼场景结束后,乔尼强令将两人分开,即便平时没有在拍戏时也不能过多接触。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能够持久保留下来。
在私底下受到约束的两人无法沟通交流,等到拍摄时还要按照剧本保持距离,于是很好的将那种相爱却不能表达,若即若离的感觉完全展现出来。
其中男主上校这个角色尤为明显!
有时候,乔尼甚至认为男女主角的表演比“原版”还要出色,只要在他记忆中,两人虽然在荧幕中最终走到一起,但是其过程太迅速了,以致观众还没反应过来。
若是心理阴暗点的人会觉得,男主上校急于给孩子寻找一个“母亲”才勉为其难的接受玛利亚,否则原本的男爵夫人不更香吗?
现在拍摄的这个版本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