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首周末票房(2 / 2)
谢泼德马上给乔尼科普了一下相关知识。
根据电影市场的惯例,通常首周末的票房会占到总票房的40%-60%左右。
因此,如果一部电影的首周末票房为1,300万美元,那么其总票房可能在3,250万到2.17亿美元之间。当然,具体的总票房还需要考虑该电影类型、曝光度、竞争情况等多个因素来综合判断。
“这区间也太大了,需要很高的上座率才行!”
乔尼记得《乱世佳人》的票房始终排在首位,直到《音乐之声》的上映才打破对方的票房纪录。
“是的,我们就是根据多个因素来综合判断后,有很大概率能够让票房突破两亿美金……老板您的MV创意实在太好了,凡是在电视台看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再经过市场口碑宣传,很多人都会选择走进电影院观看更完整的内容。”
谢泼德这番话倒不是拍马屁,而是心中有感而发。
MV这种短片宣传方式既能传达出电影精彩片段,又能吸引观众去追逐更多内容,估计以后会有很多电影模仿这种手段。
乔尼顿时了然,自己无意中给《音乐之声》上了一层BUFF效果。
不过他对于票房能否破纪录并不太关心,因为苹果唱片公司那边提供的数据更是令人惊喜,《音乐之声》的电影歌曲唱片大受欢迎,同名唱片专辑上市直接空降公告牌前三名。
估计这张唱片专辑本月就能够卖上百万张。
而且数据曲线还不断向上攀升,这可比票房数据要坚挺多了,细水长流下来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值。
与此同时,世界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了这部票房大爆的电影,对它的评价如下: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这不仅是一部很有艺术性的电影,也是一部充满热情、感人肺腑的电影。
《好莱坞报道》:这是一部品质优秀的音乐剧电影,能够吸引到各种观众。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这部电影展示了音乐和浪漫的完美结合,又通过深刻探讨人类的永恒话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剧片,其歌曲成为经典,强烈推荐观看。
《时代周刊》: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将会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
大多数媒体报纸都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只有少数电影娱乐杂志说它情节庸俗、人设毫无新意等等。
这些批评者要么是想要哗众取宠,要么就是福克斯影业豢养的笔杆子。
其中也有记者报道说,这部电影的真正导演其实不是罗伯特怀斯,而是苹果唱片公司总裁乔尼乔亚斯。
他们从剧组工作人员口中挖到了一些拍摄秘闻,从而质疑罗伯特怀斯的导演能力是否受到车祸影响,以致做出了这种沽名钓誉的事情来。
此类报道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只不过是为关注披头士的乐迷增添了茶余饭后的的谈资,毕竟他还是乐队的经纪人和替补鼓手,算是众多乐迷心中的“披头士第五人”。
《音乐之声》的票房如同市场部门预计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上座率不曾有太大的衰减,甚至在周末的时候还会逆势增长。
“真的很有可能达到两亿票房,打破《乱世佳人》的票房纪录!”谢泼德喜不自禁地对搭档朱罗说道:“看来我们得要抓紧《雌雄大盗》的拍摄工作了。”
“没错!”朱罗点了点头说:赚钱的事情可不能拖延了。”
他们两人在好莱坞混迹多年,算是见多识广的圈内人,却也被乔尼给彻底折服了。
从《蒂凡尼的早餐》开始算起,《一夜狂欢》、《真假披头士》和《音乐之声》等电影项目,乔尼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和实力。
他们非常清楚,想让每一部电影都赚钱有多困难。
好莱坞电影公司就像赌徒,通常这一部是爆款电影,下一部就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所以现在乔尼说什么,他们都会认真的思考,并努力的去执行。若是无法理解的话,那就是自己水平不够,无法体会其中真意。
《雌雄大盗》的导演阿瑟·佩恩是1962年的最佳导演提名者之一,虽然没有获得该奖项,却证明了他拥有不错的导演能力。
况且还他是乔尼钦定的导演,所以谢泼德和朱罗两人都对此毫无意见。
而剧组在阿瑟的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前期工作,包括剧本编写、演员选角和道具准备等等。
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准备工作,《雌雄大盗》已经开拍了一个多星期。
目前似乎一切都十分的顺利,除了女主角玛丽莲梦露偶尔“状况频发”,弄得拍摄工作经常需要停下来等她之外,再也没有像福克斯影业那样针对他们搞事情。
抱着这样的心情,两人来到剧组探班。
结果却看到情况似乎跟说的不太一样,大家都在无所事事的等待,而导演阿瑟则不停的在跟剧组工作人员说工作安排,时不时还叫停改正某些人的做法。
“这是怎么一回事?”
谢泼德找到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仔细询问才得知阿瑟的想法与众不同,有很多镜头都是好莱坞从未拍过的,于是每拍一个场景就得反复测试反复调整,直到导演感到满意为止。
“若是再这样下去,恐怕得要等到明年夏天才能拍完了!”制片人对两人大倒苦水,想要他们施加一下压力,让导演不用那么拼命追求艺术性,还是先保证电影能够按时拍完再说其他。
“嗯……”谢泼德皱眉思索待会要怎么做才行。
“我们先看一下再说!”朱罗作为导演,自然明白阿瑟这样做反而证明不是平庸之辈,而是属于那种有野心和追求的电影人。
于是两人就这样站在一旁看了半天,却始终搞不懂导演阿瑟想要做什么。
“你看懂了吗?”
“这似乎是一种新浪潮主义电影的拍摄方式,我只是听来自欧洲的电影人提起过,也曾经看过几部电影,但是……”朱罗忽然觉得自己有点落伍了,否则不可能连同行的手法都看不明白。
“新浪潮主义电影?”谢泼德表示自己孤陋寡闻了,听不懂这种电影跟传统电影有什么区别。
“是的,我也只是听说过这个词,却不太清楚……”朱罗不知道也很正常,因为这种新浪潮电影也是刚刚开始兴起来。
此时,导演阿瑟已经停止拍摄工作,并且走过来向两人解释了一下:“新浪潮主义是近年起源于法国的电影运动,它的诞生源于对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政治体制的批判。”
事实上,新浪潮主义的核心人物是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艾里克·罗默等导演和批评家,他们的作品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久经沙场的电影语言和形式。
新浪潮主义电影最初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的故事情节和非线性结构的叙事手法,这种风格使得观众不再关注传统叙事框架中的各种完整元素,而是更加注重个别感知和日常生活中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上的细节。
同时,新浪潮主义电影还借鉴了电影内容上由法国《新小说》运动发展而来的文化思想,例如对日常生活和群体行为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等。
这种电影诞生没多久,还是处于萌芽状态。
但在1960年代早期,新浪潮主义电影已经渐入佳境,其中比较着名的电影包括1960年上映的《拥抱》(Breathless)等。
尽管这些电影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价值和成功,但它们受到了很多年轻导演和观众的激赏,这种影响力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一股广泛的电影浪潮,并开始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泼德和朱罗两人听了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电影能被观众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