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平虏军校(1 / 2)
忙完钱庄的事,就想起赵雁的学习,不能再耽误了。
先前说过要教赵雁设置无人机,而此事只能是赵知来自己来做,可转念一想,每个人都去教一遍,那效率太低。
何不开设一个无人机学习班?
这个念头一起来,赵知来浮想联翩,仿佛抓住了关键点。
沉思片刻,他一下子想明白了,那个关键点是军校,没错,要创建军校。
前期,赵知来并不需要开设复杂的课程,像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啊,像火器火药的简单知识等。
但指挥专业必不可少,提高将领素养,就能提高军队战斗力。
至于骑马射箭一类的课程,那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所有学生都要掌握。
一人计短,赵知来将所有将领找来,探讨一番。
“诸位,我想在井坪建立一所军校,你等意下如何?”
“军校?”黄晃略带思索,随后问题,“大人,你是问武学一事吧?”
“武学?”对于明朝的武学,赵知来确实不知,“黄守备,武学一事,你知道多少,可否清楚?”
黄晃抱拳道:“大人,下官同不少幼官交好,确实知悉武学。”
“哦?”赵知来顺势说道,“如此甚好,那黄守备就说一说,我等洗耳恭听。”
“不敢!”黄晃客气一下,“大人,武学有京卫武学和地方武学。”
对于京卫武学,赵知来有些明白,应该在两京之地,那地方武学又在哪,或者说,各地都设有武学。
于是,赵知来问道:“各地州县都设有地方武学?”
黄晃答道:“大人,此事并不是如此,据下官所知,地方武学主要设在京畿一带,像蓟州镇武学,像天津卫武学,另外,密云县、遵化县、永平府三地,也设有武学。”
“就这几处地方设有武学?”
“大人,其实天下府州县皆设武学生员,由提学官负责督导。”
赵知来追问道:“也就是说,安州学正负责武学生员一事?”
对于大人受伤一事,黄晃记得清楚,没有意外。
“确实如此,不仅督导,就连武学生员考核,都由学正出题。”
赵知来总算明白,明朝武官为何人才凋零,连武学生员的考核,都是让文官一手操办,长此以往,只能恶性循环。
而且事情还不只是文官操办那样简单。
黄晃进一步解释,说朝廷上下重文轻武,重视科举,提学官就不重视武学生员一事,有些地方,甚至不屑举行武学生员考选。
很多府州县武学一事算是名存实亡。
对于明朝武学的概况,赵知来准备换个方向追问,想知道武学管理问题。
“你说武学一事由提学官负责,那其中事项是否与州学一样?”
“大人,大体上确实是一样,像州学,像县学,跟武学没多大差别。”黄晃举例道,“譬如安州,武学也是学正统管,另设训导若干。”
赵知来突然问道:“那武学算哪部职权范围,跟兵部有关系吗?”
黄晃想了一下:“大人,武学跟兵部还是有关系,它既要受提学官督导,又要受兵部武库司主事督导,算得上双重管理。”
但话锋一转,他又说道,现实是兵部武库司高居中央,无法管理散布于地方的武学,地方武学只能由提学官兼管。
赵知来并不想纠结统管问题,反正,如果是他创办出来的军校,才不会管兵不兵部,他只是随便了解一下而已。
接下来又问了生员问题。
黄晃介绍道,譬如幼官,一般是二十五岁以下的在职武官;而舍人或者舍余,则是武职官员子弟;另外,还有民间技能超群之士也能进入武学。
甚至是年长武官也会进入武学,类似现代社会的干部在职培训。
赵知来的军校准备吸收相关经验。
学员既来自在职军官,也可面向城民,招收出类拔萃的人才。
于是让黄晃制定出招生章程。
既然军校要吸收相关经验,赵知来决定问问武学的课程,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黄守备,武学如何研习,都学习何种书目,或者是何种武技?”
黄晃明白赵知来的意思。
他回答道:“大人,武学所学一为文事,一为武备。”
“何为文事?”
“文事即习字、读书和会讲,习字简单,每日练习几百字即可,至于读书,则较为繁杂。”
“读书繁杂,如何理解?”
“大人,读书又分两种,一是经书,使其知晓仁义忠信之道;一是兵书,使其知晓制胜御敌之方。”
“经书哪些?兵书又是哪些?”
“经书可是小学、论语、孟子和大学,任选其一,兵书则是百将传和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
“对的,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
这样一说,读书确实比较繁杂,但不可否认,相对这个时代,读书的科目肯定有效。
但军校还是要有所区别,需进行取长补短。
停顿一下,赵知来接着问道:“会讲如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