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无奈杀降求活路,回古念今显奕不信命(1 / 2)
“如何?”徐晃在焦急的等待着袁熙的命令,远远的就看到了前来传令的裴元绍。
“射杀!”裴元绍虽然气喘,但是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还是十分坚决的。
徐晃从裴元绍的口气中,仿佛也能感受到袁熙当时的坚定。
的确,仁慈只是相对而论,一旦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所有的仁慈都会荡然无存。
“主公还说了,箭矢要回收,大战在即。”裴元绍没有忘记袁熙嘱咐自己的事情。
“知道了。”徐晃苦笑的摇了摇头。然后便向外走去,准备执行这自古最难得事情——杀降!
袁熙作为穿越而来的人自然知道自古杀降不详,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至少现在在人类的世界中,战争还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行为。
所以行军打仗,使出各种各样的诡计也在所难免。那么战争结束后呢?还要再无休止地杀戮吗?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那就是一面告诉你“兵者,诡道也”,一面又告诉你“祸莫大于杀降”。杀戮只在战场上解决就好了,等到硝烟散尽,那些有幸活下来的人,尤其是那些缴械投降的俘虏,最好还是放他们一条生路。
可是我们终究是有人一边大喊缴械不杀,一边残忍的进行杀降,袁熙自然不想背负这种骂名,可是若不是情况所逼,谁愿意走到这步,所以自古以来,杀降的将领都没有好下场。当然,历史也会有例外。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沙场,却始终未能封侯,有一些不如他将领都纷纷封侯了,于是李广很不能理解。都说人病了会乱投医,李广就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算命先生。原话是这么说的:“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
算命先生也不含糊,立即反问他说:“将军自念,岂尝有恨者乎?”这句话其实问到了李广的痛处,因为他内心始终有一个打不开的结,原来李广在战场上光明磊落却在战场下做过一些“亏心事”,他杀过俘虏——“吾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降者八百余人,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独此耳。”
算命先生见此给李广下了一个结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其实“杀降”不仅让李广不能封侯,最后他也因行军迷路而自尽了。他的孙子李陵也因投降匈奴后被汉武帝下令灭掉了满门。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李广的杀降之举确实很“不祥”。